李商隱做為晚唐著名詩人,他的詩不但具有屈原.李白浪漫主義色彩,同時還兼備了杜甫的現實主義傳統,擅長近體,尤以七律成就最高。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朝刻意追求詩律美的詩人,他的詩構思清奇,用詞華麗,特別是做為李商隱別具一格創造的無題詩,以男女愛情為題材,寫得悱惻纏綿,用詞華麗,曲調優美,讀來令人蕩氣回腸,廣為傳誦。但部分詩句過于隱晦,讓人難于理解。金元時期的文學家元好問曾感嘆道:“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注:李商隱的詩被后世稱為“西昆體”)做為詩詞大家都說李商隱的無題詩寫得好,但其中的具體思想含義隱晦難懂,沒有人能像東漢經學大儒鄭玄箋注經學一樣解釋的精準到位。
李商隱一生坎坷,心中的抱負無法實現,通過詩歌來排遣心中的郁悶和不安,其中以無題詩來抒發內心情感是李商隱最富有特點的部分。其中以《錦瑟》表現的最為淋漓盡致,以“錦瑟”起興,隱去了李商隱平生所歷之事,借用典故,通過類比的手法,將自己的滿腔憂傷.苦悶之情,形象而又婉轉的表達出來。原文如下: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對于這首詩,李商隱究竟在表達什么,后世眾說紛紜,各執一詞。有人認為是愛情詩,有人認為是悼亡詩,有人認為是詠物詩,大多比較牽強附會,不能令人信服,最讓人可信的,倒是有人認為詩人晚年用來追敘平生,自我感傷的抒懷詩。
清代學者馮浩在《玉溪生詩集箋注》中,總結了前人關于李商隱無題詩的箋注:“自來解無題諸詩者,或謂其皆屬寓言,或謂其盡賦本事。各持偏見,互持莫決。余細讀全集,乃至實有寄托者多,直做艷情者少,夾在不分,令人迷亂耳。”
后人對李商隱的評價很高,更有甚者,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我死后,得為其兒足矣。”當代古典詩詞作蘇纓.毛曉雯以蘇軾的詩句“多情卻被無情惱”一句,來做李商隱一生的總結,在無情的世界,多情的活著,到最后發現“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