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詩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赤壁懷古》中的周瑜、白居易《長恨歌》中的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形象),也指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詩人自己(如《雨霖鈴》中的“我”、陶淵明《飲酒》中所塑造的形象)。
高考詩詞一般都注明了作者,這些詩人絕大多數在課本中出現過,是考生比較熟悉的。雖不是考查他們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創風格的。這就為我們理解詩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條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對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們可以從詩歌內容中揣摩其寫作背景,更多的時候,出題者會在詩詞后附注釋給我們以暗示。
人物形象的塑造離不開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畫,詩歌也不例外。古典詩詞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說中的形象豐滿、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個神態、一個笑容、一個動作、一個微妙的心理變化,或一組人物的語言、聲音,或是一個典型的細節等等。通過精當的描寫,以簡練的筆法刻畫人物的形象,表現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段開頭(也可是文末)要注意“蓋帽”,即說出詩人的形象的總體特征,再以此為“中心論點”,從詩歌的具體語詞方圍繞這個論點具體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義。注意一定要圍繞“這個”論點來寫。初學者往往失去重點,分散筆墨,在簡短的文字中寫到各方面的內容。
要在文段的開頭或結尾點出詩人的形象特點,即用一句話“蓋帽”。然后再結合全詩中的文句進行分析說解,注意要圍繞“詩人形象”這個中心來寫。缺第一方面,扣2分;沒有分析,而寫出形象和詩中的一部分內容,扣3分;不能圍繞中心寫,扣3分。
(1)詞后“滄州”的注釋,暗示此詞是詩人晚年閑居滄州時所寫。詩人是否獨享這一份清閑?胡賊未滅,功業未成,滿懷報國熱情的陸游卻是請纓無路,有志難伸,怎不感慨萬千,怎不唏噓長嘆?領會了注釋的深意,我們對詞意就不難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難把握了。(2)抓人物心理:“萬里匹馬”、“關河夢斷”、“身老滄州”,抓人物神態:“淚空流”等詞句理解全詞。這首詞前兩句回憶當年在抗金前線的戰斗生活,匹馬征萬里,其颯爽英姿、卓犖不凡之氣可見;“關河夢斷何處”是說一覺醒來,關河要塞不知在何處,意謂脫離了前線;“塵暗舊貂?”是說塵土積滿從軍時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達敵人尚未消滅,自己衰鬢先斑的慨嘆,“天山”代指抗金前線?!靶脑谔焐剑砝蠝嬷蕖北磉_了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幽憤。
【參考答案】詩歌描寫了一個被閑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詩中人物曾經金戈鐵馬,馳騁疆場,現在雖被棄置不用,但仍胸懷報國之志,心系抗金前線。詩歌通過這一形象的塑造,表達了自己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感慨。
【析】(1)詩后附有“幽州臺”的注釋,這就暗示:詩人登臨的是燕昭王招納賢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再,賢才無舉,登臨此地,作者怎不感慨萬千,怎不唏噓長嘆?領會了注釋的深意,我們對詞意就不難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難把握了。(2)抓人物語言:“念”、“悠悠”,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態:“獨”“愴然而涕下”。
【參考答案】本詩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中,通過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憂國憂民、胸懷大志、孤獨的懷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梢姡姼璞磉_的是對封建統治者不能重用賢才的不滿和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悲哀。
(1)詩展現了一個孤僻高傲的詩人的形象。眾鳥距己甚高且已飛去,唯留詩人獨坐敬亭山,體現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詩人自己?雖然孤獨但樂得清閑,又體現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與敬亭山,但依舊相看不厭,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閑適孤傲的形象。
(2)猶如孤云一樣,當眾鳥高飛盡,正是眾人得志時的表現,他卻獨自飄蕩,壯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無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對敬亭山時,作者看到更廣的更雄偉的自然,便看無厭,有了樂觀和豪放的心態,總的說來是孤傲樂觀浪漫的詩人形象。
(3)眾鳥飛盡,孤云獨閑,山靜而空,表現出詩人的與世無爭,自由而閑適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兩不厭,表現出詩人從自然中尋求快樂,忘懷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詩塑造了一個與世無爭的,自由、閑適又有點孤傲的詩人的形象。
(1)兩個山頭,一座亭子,一個人,所有的鳥兒都飛走了,連云兒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環境中,詩人守望山頭,“相看兩不厭”寫出了作者的凄涼,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內心的感受。
(2)我雙手背在身后,抬頭仰望天上那群鳥兒不停地向遠處飛去,眼睛充滿無限的憂傷。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隨著好冷冷的風閑散地飄向遠方,這時,我的衣襟被風吹起。望著那高高的敬亭山,無語,望著它,漸漸地,我覺得我變得與它一樣高大,我用我憂傷的眼神看著它,而它也用那渾然的自然的眼神看著我,一樣的無語,但我倆彼此都不覺得厭煩,此時我孤獨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3)詩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羈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與敬亭山廝守,不去理睬“眾鳥”與“孤云”,清高自傲的詩人形象自然流露,但從詩中我們隱約可見詩人的寂寞心情,或為功名,或為宦海浮沉,無論是何種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須發似煙的詩仙形象,也許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與李白比孤比傲比豪邁。
2.心憂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如杜甫?!鞍驳脧V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并不僅僅停留在個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現了他憂國憂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隱者形象。如陶淵明?!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展現的是悠游自在的隱居生活,表現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對田園的喜愛;如王維?!渡骄忧镪浴吠ㄟ^對晚秋時節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寫,表達了對山水風光的喜愛。
4.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如陳子昂?!兜怯闹菖_歌》寫前不見圣賢之君,后不見賢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無限,不覺悲傷的流下眼淚。塑造了一個空懷報國為民之心卻不得施展的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形象。
【解析】初看是寫雪景,大雪之中,一葉扁舟,一個老漁翁,獨釣寒江之上。描寫了在寒冷的環境中,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凍,大雪飄飛,忘掉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孤獨,性格卻顯得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正是詩人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
【解析】首聯起得突兀,大有先聲奪人的氣勢。頷聯寫發現獵物奮力追擊的情形,生動而又逼真。頸聯寫獵罷歸營,不著痕跡地表現了將軍策馬疾馳的風姿。尾聯以“回看”一詞寫將軍躊躇滿志的神情。這首詩通過寫一次狩獵活動,勾畫出了一位將軍英姿颯爽、意氣風發的形象。
【解析】陸鴻漸是一個寄情山水、不以塵事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過對陸鴻漸幽僻、高雅的隱居之地的景物描寫,表現了他的高潔不俗。最后兩句通過西鄰對陸鴻漸行蹤的敘述,側面烘托了陸鴻漸的瀟灑疏放。作者通過陸鴻漸這一形象的塑造表現了他對隱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5.“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div>
【解析】(李白《從軍行》)——有裝扮(鐵衣碎)描寫,有行動描寫,于敘事之中塑造了一個勇武過人、凜然可敬的英雄形象。
歌鑒賞專題之人物形象練習
1、閱讀下面這首元曲,然后回答問題。(8分)
[雙調] 撥不斷·大魚
王和卿
勝神鰲[注],夯風濤,脊梁上輕負著蓬萊島。萬里夕陽錦背高,翻身猶恨東洋小。太公怎釣?
[注] 神鰲:《列子·湯問》中說,上古時東海有蓬萊等五座仙山,隨波上下往還不定。天帝恐怕它們消失,命十五只巨鰲牢牢頂住。鰲指海里的大龜。
(1)(考查形象)這首元曲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塑造這個形象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
(2)請說說本首元曲是如何將夸張和襯托結合在一起的。(4分)
答:
2、閱讀下面的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西江月
曹雪芹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v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 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
這首詞塑造了賈寶玉怎樣的形象?試作簡要分析。
答:
3.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鷓 鴣 天
蘇軾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這首詞刻畫了詞人自己的形象,詞人是什么樣的形象?試作簡要分析。
答:
4.閱讀下面的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阮郎歸 耒陽道中為張處父推官①賦
辛棄疾
山前燈火欲黃昏,山頭來去云。鷓鴣聲里數家村,瀟湘逢故人。 揮羽扇,整綸巾,少年鞍馬塵。如今憔悴賦招魂②,儒冠多誤身③。
【注】 ①張處父:詞人好友。推官,官職名。②招魂:《楚辭》名篇。③借用杜甫詩句“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下片通過哪兩種手法描畫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答:
5、閱讀下面的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 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樣的形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態?
答:
6、閱讀下面的古詩,然后回答問題。
小 園
黎 簡
水景動深樹,山光窺短墻。秋村黃葉滿,一半入斜陽。
幽竹如人靜,寒花①為我芳。小園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 ① 寒花:菊花。
這首詩后兩聯由物及人(詩人),請結合景物描寫簡要賞析詩中“人”的形象特點。
答:
7、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浣溪紗①
納蘭性德(清)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②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③,當時只道是尋常。
【注】①本詞為納蘭懷念其早逝的妻子盧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賭書潑茶:用李清照、趙明誠典,形容伉儷情深,志趣相投。
詞的上闋刻畫了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畫的?請簡要分析。
答:
88 閱讀下面的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水調歌頭
林正大
仕宦至卿相,富貴好歸鄉。高車駟馬,都人夾道共瞻望。意氣當年尤盛,榮比昔人衣錦,晝錦以名堂①。海內知名士,久矣望馀光。 大丈夫,榮與貴,視尋常。豐功令德,要將堯舜致君王。事業光施社稷,勛烈遍銘彝鼎,此志孰能量。妙語勒金石,千古一歐陽。
【注】 ①晝錦堂是宋代三朝宰相韓琦回鄉任相州知州時,在州署后院修建的一座堂舍。歐陽修為其而寫《晝錦堂記》。
★(1)請說說詞中的“大丈夫”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答:
(2)上下兩闋運用了多種表達技巧,請選擇其中的兩種,結合詞中語句具體說明。
答:
99閱讀下面這首元曲,然后回答問題。
[雙調]水仙子
無名氏
青山隱隱水茫茫,時節登高卻異鄉。孤城孤客孤舟上,鐵石人也斷腸,淚漣漣斷送了秋光。黃花夢,一夜香,過了重陽。
★(1)詩中的“孤客”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請結合全曲簡要分析。
答:
(2)賞析結尾句“黃花夢,一夜香,過了重陽”的妙處。
答:
10、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寒閨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靜,真珠簾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燈底裁縫剪刀冷。
【注】唐代府兵制度規定,兵士自備甲仗、糧食和衣裝,存入官庫,行軍時領取備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損,就要由家中寄去補充更換,特別是需要御寒的棉衣。
(1)細讀此詩,談談詩中所刻畫的閨中女子心有何“怨”?
(2)從表達技巧上看,此詩后兩句妙在哪里?請簡要賞析。
11、閱讀下面的詩詞,回答后面的問題。
戲為塞外絕句(之六)①
[清]林則徐
天山萬笏②聳瓊瑤,導我西行伴寂寥。
我與山靈相對笑,滿頭晴雪共難消。
【注】①林則徐因領導禁煙運動而被革職,謫戍伊犁。這首七絕作于赴戍新疆伊犁途中。②笏:封建時代大臣朝見天子所執的狹長的手板。
(1)請簡要分析這首詩中詩人的形象。
(2)這首詩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請選擇其中兩種作具體分析。
12、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2)題。
訪中洲
[宋]姚鏞
踏雨來敲竹下門。荷香清透紫綃裙。
相連未暇論奇字①,先向水邊看白云。
[注]①奇字:一種異于小篆的字體。
(1)本詩被訪者并未出現,詩人運用了什么樣的手法寫出了“被訪者”的形象?請簡要分析。
(2)詩歌塑造了一個怎樣的“訪者”形象?請結合全詩鑒賞分析。
13、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的問題。
燕 子 磯注
施閏章
絕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間。
六朝流水急,終古白鷗閑。
樹暗江城雨,天青吳楚山。
磯頭誰把釣,向夕未知還。
注:燕子磯:在南京市北郊觀音門外觀音山上,瀕臨長江,三面凌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飛。
(1)這首詩的頷聯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請具體說明。
答:
(2)結合全詩簡要分析釣者的形象及其寄寓的思想感情。
答:
14、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賞析。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辛棄疾
繞床饑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 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1)詞的上片是從什么角度來描寫環境的?有什么作用?
答:
(2)這首詞刻畫了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
答:
15、閱讀下面這首元曲,然后回答問題。
【中呂】山坡羊
薛昂夫
大江東去,長安西去,為功名走遍天涯路。厭舟車,喜琴書,早星星鬢影瓜田[注]暮。心待足時名便足:高,高處苦;低,低處苦。
【注】 瓜田:秦末漢初時被封作東陵侯的邵平,種瓜于長安東門。
簡要描繪出曲中所塑造的“厭舟車,喜琴書,早星星鬢影瓜田暮”的人物形象。
答:
【參考答案】
1、(1)這首元曲塑造了一個翻江倒海、氣度不凡的碩大無比的大魚的形象。(2分)作者塑造這個形象的目的是以此自比,來抒寫自己的博大胸懷和遠大抱負。(2分)
(2)能夠頂住蓬萊等五座仙山的大龜已經夠大了,可作者卻用“勝”字說這條大魚比大龜還要了不得,用“輕”字說背著蓬萊島對它而言是輕而易舉的事,用“恨”字說它想在東洋翻個身都困難,以此襯托出大魚之大。(4分)
2、答案這首詞刻畫了作為封建階級叛逆者賈寶玉的形象,他的所謂乖張不過是不愿走統治者為其所規定的讀書應舉的生活道路罷了,寄寓了作者對封建倫理道德的深刻批判和對保持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的贊美之情。
3、答案刻畫了一個抑郁不得志的閑人的形象。(可以從“杖藜徐步轉斜陽”句理解,此句通過外部形象顯示其內心世界。)
4、答案手法:對比、用典。形象:一個少年時期風流瀟灑、意氣風發而如今流浪憔悴、落魄江湖的詞人形象。
5、答案勾勒出了挽弓勁射、英武豪邁的英雄形象,表達了作者希望帶兵征討西夏,為國立功的心志。
6、答案幽竹亭亭靜立,秋菊凌霜傲放,如霜新月輝映,烘托出一個品行高潔、胸懷澄明、具有高風亮節的詩人形象。
7、答案一個形單影只、陷入對亡妻無限哀思的詞人的形象。既有直接描寫,也有景物的烘托渲染。先以“西風”中獨自悲傷奠定一種感傷的基調,繼而以蕭瑟的“黃葉”、緊閉的“疏窗”和即將墜落的“殘陽”與之呼應,渲染懷念之苦。
8、答案 (1)作者筆下的“大丈夫”是一個看淡榮華富貴(“榮與貴,視尋常”),致力于輔佐君王(“豐功令德,要將堯舜致君王”),心系國家和百姓(“事業光施社稷”),志存高遠(“勛烈遍銘彝鼎,此志孰能量”)的賢臣形象。
(2)①用典。如“要將堯舜致君王”,“榮比昔人衣錦”。前者用了“堯舜”的典故,表達大丈夫要輔助君王,使君王與堯舜比肩的理想。后者用“衣錦還鄉”的典故,形容人功成名就后榮歸故鄉的榮耀。
②類比?!皹s比昔人衣錦”一句,用當今“仕宦至卿相”功成名就,高車駟馬,與“衣錦還鄉”的古人進行類比。
③借代。彝鼎,指古代祭祀用的鼎、樽等禮器,文中指史冊。
④襯托。以卿相追求歸鄉之榮耀的行為反襯大丈夫志存高遠,輔佐君王,造福百姓,功載史冊的追求。
⑤對偶。事業光施社稷,勛烈遍銘彝鼎。
9、答案 (1)詩中的孤客是一個思鄉游子的形象。他身處異鄉,思親念家;登高望鄉,倍感孤獨;流淚思鄉,淚水漣漣;做夢歸鄉,百無聊賴。
(2)①結句借物抒情,緊承上句,寫目中秋光雖斷而菊香縈繞,點明時間,體現鄉思之濃。
②“黃花”這一重陽節的特定景物,即呼應詩歌開頭的“登高”,又統收全曲,使全曲結構渾然一體。
③虛實結合,情味悠長。實寫菊花菊香,有色有味;虛寫夢境和心中思家念親之情。(或者以夢境的美好,反襯真實處境的凄涼,以虛襯實,以樂寫悲,感情更加深厚強烈。)
10、答案: (1)①天寒歲暮,征夫不歸,內心思念、寂寞孤獨。②秋霜欲下,冬衣未成,心中焦慮。
(2)①女子燈下裁衣,忽感剪刀冰冷,連手也覺得涼了。②詩人于此不直接寫出主人公內心的凄涼之意,而捕捉這一絲細膩的心理感受,表達女子內心之“怨”,雖簡實豐,含蓄蘊藉,余味無窮。(答“手先知”為擬人也可)
11、(1)一個寂寞孤獨、樂觀曠達、又壯志難酬的詩人形象。詩人行走在謫戍伊犁的途中,面對高聳壯美的天山,行人稀少,環境空曠,不免感到寂寥;“相對笑”反映了詩人處于逆境還能笑著面對的樂觀曠達;“滿頭晴雪”實質暗含詩人的不忘國事壯志難酬。(形象2分,簡析2分)(酌情給分)
(2)①借景抒情。如第一、二句,高聳壯美的天山導我西行,并與我這寂寥之人為伴。山眾且美,人少且空,形成鮮明的對照,不免感到寂寥。②比喻。如,第一句中“瓊瑤”,是潔白晶瑩的美玉,用來比喻天山上的積雪,非常貼切。第四句中的“晴雪”是晴天的積雪,用來比喻詩人的白發。③擬人。“我與山靈相對笑”,承接第二句“伴寂寥”而來。詩人面對“寂寥”的情景,無可奈何,似乎眼前的山靈面對自己含笑。④雙關?!皾M頭”,既指山頭,也指人頭?!扒缪?,是晴天的積雪,格外潔白,語意雙關,既指山上積雪,也指頭上的白發。⑤對比。山眾且美,人少且空,形成鮮明的對照,不免感到寂寥。(答m兩種即可,每種2分)(酌情給分)
12、(1)側面烘托。詩人通過對“被訪者”居住環境的描寫,如他傍水而居,門前種有修竹,旁有荷花池,清香四溢,從側面烘托出了被訪者高雅隱逸的形象。
(2)“訪者”是一個格調高雅,充滿意趣的清逸之士。他訪友不擇晴日,而是踏雨而來,來訪本是為了和好友探討“奇字”,這本已不是什么經世致用之務,可是還沒來得及交流就先急忙走向水邊去看那雨中出岫的茫茫白云,可見其清逸情懷。
13、【答案】(1)①比喻(或象征),以流水喻時代更替,以白鷗喻心志之悠閑,使單純的畫面有了深邃的意蘊。②對比,如“流水急”與“白鷗閑”形成鮮明對比,為暗喻世事、抒發感慨奠定了基礎。③對偶,如“六朝”對“終古”,“流水”對“白鷗”,“急”對“閑”,使語句整齊,節奏鮮明,表意更為凝練生動。
(2)詩人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悠閑垂釣的隱士形象:他孤身獨坐燕子磯頭,仿佛已經許久了;夕陽落山,暮靄漸漸籠罩大地,他卻渾然不知。 詩人借釣者的形象,抒發了對朝代更替、世事浮沉的滄桑之感,表達了對恬淡、寧靜、高潔生活的向往之情。
14、【答案】(1)詞的上片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描寫了環境。渲染了環境的孤寂冷清,為下片的抒情作了有力的鋪墊。
(2)刻畫了一個頭發花白,容顏蒼老,卻念念不忘恢復中原、統一祖國萬里河山的堅貞不渝的愛國英雄的形象。
15、解析:題目換了問法,其真正目的還是讓分析人物形象。從題目點出的詩句可以看出人物已經兩鬢斑白,他厭倦了坐舟坐車,即厭倦了官場,喜歡自由自在地彈琴讀書,可是“為功名走遍天涯路”,他難以放棄自己的努力,滿心苦楚,卻又無可奈何。
答案:是一個浮沉宦海、倦于仕途,雖心系田園、難舍書琴、兩鬢斑白卻仍難功成身退、滿心苦楚的封建老官吏的形象。
板塊一 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
1.閱讀下面這首元曲,然后回答問題。
[雙調]沉醉東風·村居
曹 德
茅舍寬如釣舟,老夫閑似沙鷗。江清白發明,霜早黃花瘦,但開樽沉醉方休。江糯吹香滿穗秋,又打夠重陽釀酒。
(1)請簡析前兩句中“寬”和“閑”所蘊含的意思。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清白發明,霜早黃花瘦,但開樽沉醉方休?!绷髀读俗髡咴鯓拥那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寬”實際上是窄,以“茅舍寬如釣舟”來形容茅舍的窄?。弧伴e”的不是沙鷗,而是“老夫”,說明作者生活自由。
(2)清江映白發,早降的寒霜使菊花凋零,作者借酒澆愁,流露出年華老去,青春不再的悵惘愁悶之情。
2.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鷓鴣天
陸 游
家住蒼煙落照間,絲毫塵事不相關。斟殘玉瀣①行穿竹,卷罷《黃庭》②臥看山?! ∝潎[傲,任衰殘,不妨隨處一開顏。元③知造物心腸別,老卻英雄似等閑!
【注】 ①玉瀣:美酒。②《黃庭》:道家經典著作。③元:通假字,通“原”。
(1)請分析首句中“蒼煙落照”四字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詞抒寫了詞人什么樣的思想情感?請聯系具體詞句進行賞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蒼煙落照”四字突顯了居所環境的寧謐清幽,為下文關于詞人恬淡放曠的隱居生活的描寫做了自然的鋪墊;②也渲染出暮靄蒼茫、落日殘照的凄冷氛圍,映襯出詞人悲涼落寞的心境;③從而奠定了全詞蒼涼深沉的感情基調。
(2)此詞雖然表面上寫自己安于山林隱逸生活的恬淡情懷,內里其實隱藏了頹唐悲涼的心事和胸中的不平。尤其是結尾兩句,埋怨上蒼“心腸別”其實是詰責世道昏昧、朝廷茍安,慨嘆“英雄老卻”恰是“等閑”之事,更是直接抒發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憂憤。
3.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次韻平甫金山會宿寄親友
王安石
天末海門①橫北固,煙中沙岸似西興②。
已無船舫猶聞笛,遠有樓臺只見燈。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風吹水雪崩騰。
飄然欲作乘桴③計,一到扶桑④恨未能。
【注】 ①海門:大海的門戶,古代鎮江北固山距海比今天要近二三百里。②西興:浙江杭州蕭山西興鎮,范蠡曾筑城于此,吳越曾在此鏖戰。③乘桴:乘小筏??鬃佑小暗啦恍?,乘桴游于?!薄"芊錾#汗糯裨捴泻M獾拇髽?,據說太陽從這里出來;又傳說為東方海中的古國名,舊時指日本。
★(1)“飄然欲作乘桴計,一到扶桑恨未能”一聯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詩描寫景物時運用了哪些手法?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詩人看到眼前景物,油然而產生飄然出世之想:如果乘著木筏,順江而下,一直到東面日出處的扶桑該是多么愜意。這種心情可能是由眼前幽靜的境界引起的,也可能暗含有如孔子“道不行,乘桴游于海”的感慨。但不管哪種情況卻“恨未能”,即東游的想法都不能實現。作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詩人具有積極用世精神,不會離開現實社會。詩人向親友表露的就是這種意志堅毅的政治家的胸懷。
(2)①遠近結合,虛實結合。首聯海門為遠,沙岸為近;北固是實,西興是虛。②視聽結合。頷聯前句寫悠揚的笛聲,是寫聽覺;后句寫閃爍的燈光,是寫視覺。有聲有色,生動地描繪出江上清麗的夜景。③巧用比喻,動靜結合。頸聯“金破碎”寫出松林間斑駁的月光,“雪崩騰”則寫江間白浪騰涌,一動一靜,生動形象。④以時間為序。前三聯依次寫了黃昏、初夜、夜深的不同景象,層次分明。
4.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西江月
蘇 軾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1)這首詞表現了詞人怎樣的復雜情感?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認為這首詞是如何抒情的?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詞的上片寫感傷,詠人生之短促,嘆壯志之難酬。作者擷取秋風蕭瑟、落葉紛飛這兩個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嘆時光易逝、容顏將老、壯志難酬。下片寫悲憤,感世道之險惡,悲人生之寥落。“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這兩句有念懷親人的無限情思,有對國事的憂慮和對群小當道的憤懣,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難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涼。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全詞通過對新涼風葉、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寫,將吟詠節序與感慨身世、抒發悲情緊密結合起來,由秋思及人生,觸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無窮。
5.閱讀下面這首元曲小令,然后回答問題。
[中呂]普天樂
[元]滕斌
柳絲柔,莎茵細,數枝紅杏,鬧出墻圍。院宇深,秋千系,好雨初晴東郊媚??磧簩O月下扶犁,黃塵意外,青山眼里。歸去來兮!
【注】滕斌,湖北黃岡人。生卒年不詳,元朝至大年間任翰林學士,出為江西儒學提舉,后棄官入天臺為道士。文章政事,一代典型。
(1)“數枝紅杏,鬧出墻圍”化用了前人詩詞中的名句,試作具體說明,并分析化用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黃塵意外,青山眼里”的具體含義是什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具體說明:①化用了“紅杏枝頭春意鬧”。②化用了“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作用:①使曲辭典雅凝練,生動形象;②把春景寫得鮮艷濃烈,生機勃勃。
(2)具體含義:官場上的風塵已在我的心意之外,四周的青山卻都在我的眼里。思想感情:“黃塵意外”表達了對官場的厭棄之情,對名利的鄙視;“青山眼里”則表達了對自然風光的喜愛,對田園生活的向往。
板塊二 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
6.閱讀下面的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浣溪沙①
蘇 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l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②。
【注】 ①這首詞是詞人于元豐五年(1082)謫居黃州期間所作。②黃雞:即“黃雞催曉”,語自白居易《醉酒》詩。
(1)詞中所寫是什么季節?從哪里看出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詞的下片表達了詞人怎樣的人生態度?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春天。從“蘭芽短”(蘭草發芽)、“子規啼”看出來。
(2)下片寫門前流水尚能西流、不要白頭面對黃雞催曉,表達了詞人雖處逆境而老當益壯(不服年老)、自強不息(曠達進取)的精神。
7.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恨 別
杜 甫
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騎長驅五六年。
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
聞道河陽①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
【注】 ①河陽,地名,唐司徒李光弼在此大敗叛軍。
★(1)詩人在首聯和尾聯中抒發了哪些情感?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人沈德潛評論這首詩的頸聯時說“若說如何思,如何憶,情事易盡?!皆隆?、‘看云’,有不言神傷之妙”。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首聯中“四千里”,恨離家之遠;“五六年”,傷戰亂之久。這些數量詞體現了個人的困苦經歷,國家的艱難遭遇,表現了作者思念家鄉、憂國憂民的情感。尾聯回應首聯,抒寫詩人聽到唐軍戰勝叛軍后的喜悅,以及對盡快平定叛亂的渴望。
(2)同意?!安皆隆保乱?,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看云”,白晝,臥看行云,倦極而眠。簡樸優美的敘事語言寫出了詩人這種夜立晝眠、坐臥不寧的反常舉動,委婉曲折地表現了懷念親人的無限情思,詩人沒有直接說出自己的心情,而是用具體生動的形象說話,讓讀者自己體會形象中所蘊含的憂傷之情,有“不言神傷之妙”。
8.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
章臺夜思
韋 莊
清瑟怨遙夜,繞弦風雨哀。
孤燈聞楚角,殘月下章臺。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來。
家書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1)“清瑟怨遙夜,繞弦風雨哀”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請賞析其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詩的題目為“章臺夜思”,有人認為這首詩全篇未出現一個“思”,卻“秋思”不斷,令人回味。你同意這種看法嗎?請結合具體的內容進行闡述。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一個“怨”字,賦予“清瑟”人的情感,清澈的琴瑟撩人幽怨,讓人徹夜難眠,就好像風雨繞弦使人生出無盡悲哀。這樣寫,既為“思”設計了背景,渲染了氣氛,又為全詩定下了基調。
(2)同意。本詩以“夜思”為題,全篇雖未出現一個“思”字,卻選取了一系列引人“思”情的意象,如“清瑟”“遙夜”“孤燈”“殘月”“故人”“秋雁”等,展現了“思”的意境。詩的三、四聯更是直接描寫“思”的內容:時當秋節,芳草已暮,韶華已逝,故人不來,鄉思難寄。詩人將自己的無限秋思展現在讀者面前,表達了懷人思鄉之情。
9.閱讀下面的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臨江仙·送錢穆父①
蘇 軾
一別都門三改火②,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③?! °皭澒路B夜發,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 ①錢穆父:蘇軾的友人,時被謫出知瀛州。②改火:一年。③筠:竹。
(1)“送行淡月微云”營造了什么樣的氛圍?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有人認為豪放達觀,有人認為失意惆悵,你的看法呢?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營造了在夜間為友人送行時凄清幽冷的氛圍,表現了作者與友人分別時抑郁無歡的心情。
(2)(示例一)豪放達觀,意在勸慰他人。詩人認為人生如旅行,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當隨遇而安。表現了詩人超然物外、恬然自安的灑脫情懷。
(示例二)失意惆悵,意在感傷自身。詩人認為自己和友人一樣不幸,表達了詩人對仕宦浮沉的惆悵,對身世飄零的慨嘆。
10.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后面的問題。
高陽臺·西湖春感
張 炎
接葉巢鶯,平波卷絮,斷橋①斜日歸船。能幾番游?看花又是明年。東風且伴薔薇住,到薔薇、春已堪憐。更凄然,萬綠西泠②,一抹荒煙?! ‘斈暄嘧又翁?,但苔深韋曲,草暗斜川。見說新愁,如今也到鷗邊。無心再續笙歌夢,掩重門、淺醉閑眠。莫開簾,怕見飛花,怕聽啼鵑。
【注】 ①②斷橋、西泠都是西湖風景點。
★(1)張炎此詞寄托的是南宋將亡的愁恨,但有人說這樣的評論太牽強。說說你贊成哪種觀點,并說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詞在表達作者的感情上是有起伏變化的,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示例一)贊同第一種觀點。作為南宋詞人,看到了國家在走向衰敗的現實,詞人雖然沒有直接說明這個意思,但是詞中寫的對春天的惋惜、哀憐,間接表達了詞人對南宋的感情。(示例二)贊同第二種觀點。既然詞中并沒有一詞半字與政治有關,完全可以看成是作者感物傷時的作品,硬要將它與南宋的衰亡聯系起來,確實有些牽強附會。
(2)上片,寫詞人春游西湖,說明對春天有渴望,“東風且伴薔薇住”句中,還表現出希望春天長留的渴望。下片,寫詞人找不到往年春天的快樂,只有平添新愁,于是,只好失意地閉門消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