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李白、“詩圣"杜甫是唐詩發展史上的兩座奇峰、高峰,其二人詩歌成就為后世推崇備至。所謂“李杜文章在,光耀萬丈長"。
可是,你知道嗎?李杜二人的成名方式大有不同。
李白在世時就已經是名震詩壇,猶如當時的大紅明星,推崇者、仰慕者遍地。自賀知章讀《蜀道難》驚呼李白“謫仙人"之后,長人都把李白稱為詩仙,可見“詩仙"之雅號已經叫了一千二百多年。
而杜甫呢,在世時其詩作并不受歡迎、本人名氣也很一般。直到杜甫逝世數十年之后,中唐詩人元稹在為杜甫所寫的墓志銘中才稱道:“茍以為能所不能,無可無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宋代秦觀在《韓愈論》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稱:“杜子美之與詩,實積眾家之長,適其時而已。...孔子,圣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嗚呼,杜氏...亦集詩文之大成者歟。”杜甫真正開始走紅是始于明清兩朝。明代陳獻章《白沙論詩》稱:“子美詩之圣。”清代葉燮《原詩》:“詩圣推杜甫。”至此,杜甫獲“詩圣"稱號,與李白齊名。
空口無憑,以實例為證。杜甫的詩歌在其生前頗遭冷遇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大歷四年(769)春,杜甫在《南征》詩中哀嘆道:“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
第二,在杜甫參與的幾次盛唐詩會中,未見有詩人對其詩作加以贊譽,從中或可想見杜甫在當時詩壇的末流地位。
第三,李白《戲贈杜甫》曰:“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何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從中可見李白對杜甫的詩才不僅不持欣賞的態度,相反卻極盡諧謔嘲諷之能事。
文獻中較早提到杜甫生前詩名的,都是中晚唐人,如孟啓《本事詩·高逸第三》曰:“杜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按照孟啓的說法,杜甫在“當時”就已經被人們稱為“詩史”。此說對后人影響甚著,然而《本事詩》中這條材料的真實性相當可疑,因為在孟啓之前的文獻中根本見不到任何稱杜甫為“詩史”的記載。后據學界考證,《本事詩》成書景福元年(892)以后,此時上距杜甫之死的大歷五年(770)已有122年,顯然孟啓本人并不可能親歷杜甫生活之“當時”,然而在《本事詩》之前的文獻中卻沒有其他任何關于“詩史”的記載,故此說可性度不高。
杜甫的詩歌在其生前為何不受推崇和重視呢?
對此,當前杜詩研究界主要有以下幾種解釋:
第一,杜詩的審美觀和創作傾向與當時主流審美趣味迥異。
第二,開、天(玄宗開元、天寶年號)之際,杜甫剛進入詩壇不久,政治地位較低,故未能引起選家的重視。
第三,由于杜詩多不合樂,其抒情方式亦非普通群眾樂于接受的代言體,這些因素使得杜詩不適宜傳播,因而被選家所忽略。
各位杜詩愛好者們,同意學界看法嗎,你怎么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