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驚春清谷天,春天的節氣已過大半。
時間過得好快,好像過完年就期待著清明小長假的到來,立春之后,雨水,驚蟄,春分,周而復始之間沒什么存在感,時不時的倒春寒就如同段子里說的,冬天和夏天相愛后要消滅掉春天,好像才看了花開,就要進入枝葉繁茂的夏天了。
古時候,清明節更像一個時令節氣,時至清明,草長鶯飛,春暖花開,萬物生長,景象變得清潔明凈,說到清明,其實當時乃至今天人們過得是將寒食和清明融合為一的節日。
寒食,冬至后一百五日,春分后十五日,清明節前一兩天。
寒食節要禁煙火,吃冷食,并且還有祭掃、踏青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是最古老的節日之一。
寒食節的歷史由來
寒食,指在寒食這天要禁煙火,吃冷食。古人生火非常麻煩,所以一般人家終年都不會熄滅火種,但初春氣候干燥,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
而且萬物都有生命輪回,經過上一年的沉寂與秋收冬藏,春天萬物萌生,火種也是如此,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鉆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或“請新火”。
“此時寒食無煙火,花柳蒼蒼月欲來”說的就是寒食節熄滅舊火,夜晚無燈燭待月光來的習俗。
最初的寒食節時間很長,漢朝時有些地方甚至要禁火一個月,久食冷食不利于生活生產,遭到百姓反對,后逐漸縮短。
到了唐代,寒食節變成三天,并逐漸式微。清代歷法改革,寒食逐漸融合并入清明節。
寒食 盧象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跡古無鄰。
魂魄山河氣,風雷御宇神。
光煙榆柳滅,怨曲龍蛇新。
可嘆文公霸,平生負此臣。
寒食節的真正起源并非來自于介子推,但將紀念介子推作為寒食節起源的說法卻更為流行。
傳說春秋時,介子推歷經磨難輔佐晉公子重耳復國后,隱居避世于介休綿山。
重耳燒山逼他出來,子推不出,母子隱跡焚身。后晉文公為悼念他,下令將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后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節。
所以四海以寒食寄哀思,只為尊崇介子推忠君愛國,功成身退,淡泊明志的奉獻精神。而介子推的憋屈冤枉就像不可比擬的險峻綿山古跡,天長地久地矗立在那里,他的魂魄與山河同在,如同春日的風雷統御著萬物生靈。
枝葉茂密似籠煙霧的榆柳在這一天也變得暗淡,而詠唱介子推故事的《龍蛇曲》卻歷久彌新,久唱不衰。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稱霸春秋,卻終究有負于用忠誠追隨過他的介子推。
寒食節風俗的生命思考
祭祖掃墓是子女給已逝父母先人拜掃,有些地方要在清明之前的寒食日前后完成,也有地方是要等到禁火改火之后的清明當天去祭掃,總之一年之中只此幾天的時間。
寒食野望 熊孺登
拜掃無過骨肉親,一年唯此兩三辰。
冢頭莫種有花樹,春色不關泉下人。
這天,一家人來到野外的墳墓前,擺上供品,拋灑紙錢,填土祭掃,修整墳墓,子女跪拜,甚至痛哭流涕,回憶并銘記父母先人的恩德。
它有一種儀式感在里面,讓我們知道自己從哪里來,面對凄清冷寂的墳頭黃土也許還會感傷起來,思索自己的人生終將到哪里去。
人生死去萬事休,即使墳前樹枝花團錦簇,春光爛漫,終究到不了九泉之下,如同祭掃潑灑的酒水,終究滴不到黃土深處。
所以寒食日也讓人們在一年之初,春將過半之時,認真思索生命的意義,要怎樣活,怎樣過自己的一生,是珍惜當下還是蹉跎歲月,是澤被后世被人銘記,還是見棄于人永被遺忘。
寒食節的福利,恣意踏青賞玩春天
春日的風光日新月異,也許只一天的功夫,繁花就綻滿了枝頭。“中林不是不禁火,其奈山櫻發欲然。”寒食日,天氣已經變得溫暖,祭掃產生的一絲憂傷被東風一吹,就迅速被花紅柳綠吸引代替了。
寒食城東即事 王維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王維的詩非常有畫面感 ,這首詩的前兩聯就是一幅明媚的鄉村春景圖“:一條青青的小溪流從桃紅李白的樹下蜿蜒穿過,新發萌出的綠蒲草和白芷浸潤在岸邊濕潤的泥土中,隨風蕩漾,溪邊零零散散分布著幾處人家,紛飛的桃李落英隨溪水歡快的東流而去。
明媚的春天里,褪去冬日厚重包裹的人們變得歡快起來。城東的郊外原野上,踏青出游的人聲喧鬧,皮球屢屢被踢到半空,高過飛鳥之上,而楊柳蔭下蕩漾的秋千在少女們的推動之下也不時飄出垂柳之外。
勸君惜取少年時,春日就應該恣意放縱,縱情游玩,何須等到清明和上巳呢!
又是一年春草綠,我們已經不需要改火吃冷食,但還要悼念先人,祭掃踏青,要秉承傳統文化,也要跟著時代移風易俗,獻一束花,植一棵樹,珍惜時光,既要把握當下做好每一天的工作,又要及時行樂,享受人生。
作者:小安,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