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茶"這個詞流行于網絡,泛指那些外貌清純脫俗,人前人畜無害、歲月靜好,人后工于心計、玩弄感情的女生。
有人給林徽因冠上"綠茶"的名頭,難道是因為她出色的容貌以及同三位優秀民國男子間的愛恨糾葛?
大圖模式 人們開始質疑林徽因,她是不愛情不夠專一?是不是人品有問題,?甚至不明真相的人們開始給林徽因貼上"綠茶"的標簽。
但是,冰心與林徽因是有過節的,林洙作為林徽因的情敵,描述林徽因時怎么可能客觀評價。
不喜歡你的人自始至終都不會喜歡你,不必在意,做自己就好。
無論謠言這股妖風吹向哪里,林徽因都是我國最偉大的古建筑體系的探索者與保護者。
林徽因同建筑系結緣,從她還是豆蔻少女時就已經注定了。
16歲時,林徽因跟隨父親林長民到歐洲留學,留學期間父親將她送到英國倫敦圣瑪麗女子學院寄讀,而這次留學經歷使得林徽因了解到建筑藝術的概念并深陷其中,從而萌生了想要學習建筑學的想法。
林徽因從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后,因為其優異的成績被該校聘請為建筑系的建筑設計課程兼任講師。
回國后,林徽因發現中國的古建筑歷史源遠流長,造型獨特而富有魅力,但苦于沒有完整的體系記載,國人對自家建筑特色并沒有較為準確的認知,常常是某種特色建筑有兩種甚至多種叫法,定義模糊不清。
大圖模式 林徽因與梁思成蠟像
研究漢朝的巖墓、漢闕時,林徽因身體已經開始不好。她有肺病,經常大口咳血,但即便只能半倚在床上林徽因也沒有停止翻閱有關漢朝建筑的資料。
林徽因當時承擔了中國建筑史全部書稿的校對,并執筆寫下了書中的五代、宋、遼、金部分。她介紹了宋、遼、金時代,中國宮室建筑的特點和制式,以及宗教建筑藝術,中國塔的建筑風格,遼金橋梁建設,乃至城市布局和居民考證。
僅僅是中國的塔,她就列舉了蘇州虎丘塔、應縣木塔、靈巖寺辟支塔、開封佑國寺鐵色琉璃塔、晉江雙石塔、白馬寺塔等等數百種。
金岳霖說,"她全身都浸泡在漢朝里了,不管提及任何事物,她都會立刻扯到那個遙遠的朝代去,而靠她自己是永遠回不來的。"
梁思成在寫給費正清的信中也提及此事,"徽因這些日子里,她對漢代歷史入了迷。有人來看她時,無論談到什么話題,她都能聯系到那個遙遠的朝代去。"
不僅如此,林徽因與梁思成在回國后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營造學社",他們走過了全國190個縣市去實物測繪,應用測量學、圖學的原理和方法,對建筑的空間幾何信息進行采集和表達,每一處富有魅力的古建筑身側都有她嚴謹、不畏艱苦的學術身影。
在五臺山考察唐代建筑佛光寺大殿時,林徽因觀察到大殿的房梁底部隱隱有墨跡。但那根房梁有兩丈高,殿內的光線也不充足,梁底的墨跡很難辨認。為了獲取完整的字跡,他們支起高架,第一個爬上去的就是林徽因。
大圖模式 佛光寺大殿
不放過每一個細節是林徽因所在營造學社堅持的學術原則,也正是他們的嚴謹態度才為編纂《中國建筑史》提供了大量真實有效的數據資料。
1944年,這部在中國建筑學上有劃時代意義的《中國建造史》問世,但署名的地方并沒有林徽因的名字。這并沒有降低林徽因對建筑學的熱情,這是她的理想,她一生為之前進的動力,
林徽因一向是這樣淡然的女子,她這一生都在為她的建筑事業而活,榮譽這樣外在的名頭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她想保護中國的古建筑的心一直都在,即便是普通民居她也覺得神秘而富有特色,那是當時那個時代最具魅力的代表。
林徽因喜歡各式各樣的民居,如山西的窯洞,北京的四合院,囊括了當地的民俗風情,涵蓋了歷朝歷代的優秀傳承,各有各的特色。興趣產生動力,這些特色民居吸引著林徽因去不斷發掘探索,為它們揭開神秘的面紗。
1949年,林徽因在營造學社上發表了《現代住宅設計參考》,針對中國的住宅類建筑做了較為詳盡的敘述。1949年,林徽因在清華大學建筑系開設了"住宅概念"專題課,將她研究住宅建筑的成果及方法盡數教授給學生,為建筑系學科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
林徽因對中國建筑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她是建筑行業的標桿,她的作品至今具有重大的參考價值。同她的貢獻相比,旁人不客觀的評價反而顯得有些小家子氣。
人活一生,值得去做的事情很多,我們沒有那么多時間去在意一個不相干的人對你的評價。
活在當下,做好自己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