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是我國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其詩作大部分是五言短篇,以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為主。孟浩然善于發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在詩中寫出一時真切的感受,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小編今天要向大家分享的,便是孟浩然乃至古中家喻戶曉的一首詩《春曉》。
大圖模式 《春曉》是孟浩然早年隱居鹿門山時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身為啟蒙詩歌之一的《春曉》,相信大家對它非常的熟悉。或許你當初會有這樣一個想法,只是覺得它比較容易背誦,初讀下來還是覺得平淡無奇。但是當我們如今再讀這首詩的時候,你會發現它像行云流水一樣平易自然,且具有悠遠深厚的韻味,妙絕古今。
其實,千百年來,但凡是那些傳誦至今的名篇,它的藝術魅力從來都不在于華麗的辭藻,也不在于奇絕的藝術手法,而在于它的韻味是否符合“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沒有人工雕琢的痕跡,是自然的詩篇,才最容易被家喻戶曉。孟浩然的《春曉》,便是此類作品中的典型詩作之一。
大圖模式 《春曉》
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詩的前兩句“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意思是說:在溫暖的春夜里,孟浩然睡得香甜,以至于朦朦朧朧、不知不覺天就亮了,然后便聽到了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鳥兒清脆的叫聲。的景象很多,有“一枝紅杏出墻來”的醉人芬芳,有“春風又綠江南岸”的迷人色彩,然而孟浩然卻是從聽覺角度著筆,寫春之聲,這是為何呢?
大圖模式 從這兩句詩中,我們可以得知孟浩然所寫的是自己清晨睡起時剎那間的感受,因為他沒有起床出門,所以靠聽覺去表現春意,是最合理、也最自然的一種方式。而這四面八方而來的陣陣春聲,也透露出了無邊的春色,故把我們的目光引向了廣闊的大自然,使得我們自己去想象室外那鶯囀花香的爛漫春光。可以說是不加修飾,便臻于妙境。
詩的后兩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同樣是以聽覺去表現春意,與清晨的鳥鳴聲不同的是,這里則選取了夜晚的瀟瀟風雨聲。意思是說:回想起昨夜的瀟瀟風雨,不知道打落了多少里的花朵。這里則是為了引起我們對春花的想象,必定是風吹雨打、落紅遍地的景象。
大圖模式 如此一來,從前兩句詩中,所流露出的孟浩然對生機勃勃的景象,所產生的喜悅之情。在這里便發生了的一個轉變,即從愛春到惜春。而孟浩然的轉變,卻盡皆體現在這首詩時間的跳躍、陰晴的交替上,可以說是富有情趣,具有令人回味無窮的藝術效果。
綜觀孟浩然的這首詩,無疑最突出的地方,便是言淺意濃,景真情真,抓住了大自然中最美妙的真趣。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孟浩然所描繪的這種情形,如果你細心的話,是可以親身體驗的,在那一刻,就會發現這首詩妙絕古今的地方。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所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