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蘇軾給惠州帶來了什么?
去過一個城市,總會留下一些直觀印象,或清晰,或模糊。
說到惠州,你最先想到什么?問過許多人,回答出入不大。那就是:蘇東坡、西湖、羅浮山……
大圖模式 蘇軾,這位900多年前的宋代大文豪,當年因政治失意,被貶謫到惠州這個南方小城。從此,他成了這個城市的文化名片。
“一從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清代詩人江逢辰的這句話,概括出了惠州人的文化自信,那是蘇東坡留給這座城市的千年榮光!
在第十屆東坡文化節開幕之際,讓我們回望蘇軾在惠州的身影,感受他留給惠州人的深遠的影響……
苦澀心境:蘇軾的惠州緣起
蘇東坡與惠州的緣起,說來真是五味雜陳。
在中國文化中,蘇軾是人氣十足的大文豪,但他的人生卻并不如意。因卷入王安石與司馬光的政爭,蘇軾一生跌宕起伏,仕途十分坎坷。他曾三次在朝廷為官,春風得意時八個月內被擢升三次,官至兵部尚書和吏部尚書;失意時三次遭貶外放、顛沛流離,直到生命終老。千年之后回望這位歷史偉人,仍令人唏噓不已。
想當年,從蜀地眉山走出來的青年才俊蘇軾,憑著橫溢的才華和崇高的報國志向,仕途也順利了幾年。不過,文人性格及其張揚的個性,終于以文獲罪,因烏臺詩案下獄,第一次跌到了人生低谷。
政局變幻,元祐八年,掌權的北宋宣仁太后去世,宋哲宗親政,這是蘇軾又一段坎坷歷程的開始。哲宗啟用新黨,盡逐元祐大臣。本就站在新舊兩派之間的蘇軾,難免遭受排擠。
紹圣元年,在政敵報復下,蘇軾被冠以“譏訕先朝”的罪名,貶為“知英州”。這一年他已經59歲,顛沛流離的貶謫路上,未免心情灰暗。
大圖模式 那時的嶺南,在中原人看來,瘟疫、瘴氣流行,蛇蟲出沒,是十足的荒蠻之地。很多被貶謫、流放到嶺南的文人、官員,都寫下遺書、安排后事,打算著埋骨于此了。
禍不單行,就在他前往英州的路上,再次被貶為“遠寧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他只得腳步踉蹌著繼續南行。
蘇軾一向豁達,但那一刻也未免郁悶。他在《被命南遷途中寄定武同僚》詩中感嘆道:“人事千頭及萬頭,得時何喜失時憂。只知紫綬三公貴,不覺黃粱一夢游。適見恩綸臨定武,忽遭分職赴英州。南行若到江干側,休宿潯陽舊酒樓?!?div style="height:15px;">
潯陽樓在江西九江,是當年白居易被貶官的地方。蘇軾此刻想到白居易,可見其“天涯淪落”之感。
南行路上,蘇軾還想到另一位和他境況相近的“古人”,那是唐代的韓愈。當年韓愈被貶潮州,“蹙蹙怨嗟,有不堪之窮愁行于文字”。蘇軾郁悶、失望的心情,在《到惠州謝表》中流露了出來:“以瘴癘之地,魑魅為鄰;衰疾交攻,無復首丘之望。”
不過,灰暗的南行路上,還是有一抹亮光的。雖然遭貶,但他畢竟還是名滿天下的大文豪,一路上傾慕者不少。尤其在清遠,他遇到了顧秀才。顧秀才聽說他的被貶之地,就向他熱情地介紹了“惠州風物之美”。失意之人易滿足,那一刻的小驚喜,已讓蘇軾溢于言表。他寫詩記錄:“到處聚觀香案吏,此邦宜住玉堂仙。”對惠州的“向往”使他開始有了陶淵明掛冠歸隱的歡快,他還準備著要去羅浮山尋訪葛洪了!
大圖模式 在長途跋涉、舟車勞頓之后,蘇軾終于到達惠州。還沒下船,熱情的惠州人已聚在碼頭歡迎他。當時的惠州主政者詹范對他也很不錯,把當時接待朝廷官員的“合江樓”給蘇軾住。
惠州沒有辜負他的向往,他也對此表達了欣慰和歡喜?!昂I绞[曨氣佳哉,二江合處朱樓開。蓬萊方丈應不遠,肯為蘇子浮江來?!?div style="height:15px;">
就是這樣,惠州幸運地迎來了給本地文化帶來無限榮光的大詩人。
寄情山水:西湖畔的樂與痛
大文豪的到來,惠州另一個文化符號也開始閃亮,那就是西湖。
向逆境中的蘇軾敞開溫暖懷抱的,不止有在此地的官員,及淳樸善良的惠州人,還有風光秀美的惠州西湖。
當時還不叫“西湖”,而叫豐湖。蘇軾曾任杭州太守,杭州西湖的美名和大文豪的聲名相得益彰,“水波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蘇軾成就了杭州西湖,杭州西湖也成就了蘇軾。
大圖模式 泗洲古塔/資料圖
后人云:“東坡到處有西湖”。而惠州西湖的得名,其實就和蘇軾有關?;葜葚S湖位于惠州老城之西,蘇東坡習慣地稱之為西湖。
剛到惠州不久,他就在一次游湖后,頗帶醉意地寫道:“夢想平生消未盡,滿林煙月到西湖。”《贈曇秀》詩云“人間勝絕略已遍,匡廬南嶺并西湖。西湖北望三千里,大堤冉冉橫秋水。”再后來他的詩文中屢屢出現“西湖”叫法。
既然蘇軾都這么稱呼,惠州人自然樂見其成。南宋之后,人們普遍將惠州豐湖稱為“西湖”。曾寫出《東坡寓惠集》的明代大學者張萱詩云:“惠州西湖嶺之東,標名亦自東坡公”。
惠州西湖因蘇軾得名,也因蘇軾而揚名。經他詩文傳揚,惠州西湖完成了從“民生工程”到“風景名勝”再到“文化遺存”的升華與過渡。
其實在歷史上,與惠州西湖有關的名人數不勝數,名聲較大的就有楊萬里、文天祥、黃遵憲、丘逢甲等,但要說對西湖影響最大,還是蘇軾。清代學者黃安瀾在其所著《西湖蘇跡》中稱:“西湖山水之美,藉品題而愈盛?!?div style="height:15px;">
當然,蘇軾在惠州的日子也并不都是詩意的。對他打擊最大的,就是他的愛妾王朝云的病逝。在他被流放前,他的前兩任妻子均已去世,王朝云名義上是他的侍妾,實際上是他顛沛流離中照顧他生活、給他心靈慰藉的人。
回想20多年前,蘇軾和王朝云正是在杭州西湖上相識、鐘情,將之收為侍妾。如今在另一個西湖,斯人永別。他懷著內心的悲苦和孤獨,將朝云葬在了惠州“西湖”邊的“孤山”上。
大圖模式 永遠葬在惠州西湖邊上的,是蘇東坡內心的柔情,也是他人生美好的記憶!他們的愛情傳奇,也成了留給這個城市的文化財富。
還有個不如意的事,就是善待他的主官詹范要調離,增添了他貶謫生活的感傷,想著新來的地方官未必會對自己這么好,加上朝局變化,他幾乎“心灰意冷”,不得不為自己的未來打算,決心搬出合江樓,“已買白鶴峰,規作終老計”。
白鶴峰的“蘇東坡故居”,在全國范圍內來說,是唯一有據可考東坡親自籌建的房子。雖然地面建筑屢經破壞,但故址一直明確,至今“東坡井”等歷史遺存猶在。
大圖模式 民本情懷:逆境中的赤子心
蘇軾在中國是大名人,這不僅因為他的文藝成就,還有他的民本情懷。從青年到老年,從廟堂到鄉野,他足跡所至,都盡心竭力為民眾辦事。
在惠州時,他只是“節度副使”,不僅官位低微,并且作為貶官,也毫無職權。但就在這樣的逆境中,蘇軾的民本情懷和赤子之心仍在閃光。
蘇軾在惠州時做了哪些事?目前公認的有幾個方面。一是他幫助當地民眾提高生產力。他看到當地民眾的插秧技術和工具落后,就繪制插秧船圖形,命工匠制造,加以推廣應用。他在香積寺看到溪流落差較大,就設計了水碓水磨,給民眾用來舂米、磨面,還研磨香粉。
二是他看到民眾缺醫少藥,便到處搜羅藥品為人治病。三是想方設法化解當地矛盾,他向外界寫信,通過自己的關系解決惠州軍隊搶占民房的事情。
還有就是對惠州西湖的民生改造?;葜菸氖穼W者王啟鵬在其著作《蘇東坡寓惠傳》中寫到,蘇軾到惠州不久,發現惠州城四面環水,民眾出入不便,于是向主政官員提出了“兩橋一堤”的惠民方案。
和在杭州時不同的是,那時候他有職有權,修建湖堤并不難。但在惠州,他也只能提供建議,并多方奔走促成此事。
不僅提想法,還盡心盡力。為了籌錢,蘇軾把皇帝御賜的犀帶都拿出來了。不僅如此,他還寫信求助,遠在千里之外的弟弟蘇轍,也捐出了御賜的黃金為惠州改善民生。
大圖模式 蘇軾憑赤子心為民眾做事,他受到惠州民眾的愛戴和景仰。有個故事很有意思,文學家洪邁記載,南宋高宗紹興二年,贛州一伙盜匪洗劫了惠州城,同時放火焚燒歸善縣,但對蘇軾故居沒有任何損壞。
現實中,惠州是蘇軾的遭貶地,是痛失愛人的傷心地,但在蘇軾心里,這里成了他的又一個故鄉,這里有他牽掛的西湖風情和父老親人。
只是,就在蘇軾做好物質和精神上的準備,要以此為家終老此地時,命運再次給他開起了玩笑。宋紹圣四年,蘇軾再次遭貶,這次是更遠的海南儋州。
蘇軾走后,惠州人將他在白鶴峰的房屋改建成了東坡祠,這成了后世惠州的人文地標。
1101年,遇赦北返的蘇軾,病逝于常州。晚年回望來路,他留下了“聞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的自嘲之語。
他永遠地走了,卻把一段深情和愛戀,留在了惠州,直到今天!
大圖模式 千年光芒:文化的空前高度
就像韓愈之于潮州一樣,“不虛南謫八千里,贏得江山都姓韓”;蘇軾之于惠州的意義和影響,也是空前絕后、無人能及的。
不過,帶給惠州中原文化和影響的,不只有蘇軾,最早的也并不是蘇軾。在蘇軾之前,就有北宋名臣陳堯佐來過。他于宋咸平二年“以太常丞典惠陽郡”,他酷愛惠州溪山勝景,在府署東側臨江處筑野吏亭,并一再題詩。后來他入宰朝廷,與賓客論天下奇勝必稱惠州山水。
但真正讓惠州名揚天下的,還是蘇軾。在這里,他不僅留下了東新橋、西新橋、蘇堤、故居和朝云墓等遺情遺物,以及合江樓、泗州塔、嘉佑寺等一批因他的吟詠而名聲大震的物化遺存,還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
他才華橫溢,所到之處必題寫詩詞。短短兩年多時間里,他寫下了580多首詩詞、散文和序跋等。其中最出名的,要數《食荔枝》詩:“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边@成嶺南風物千年不變的最佳廣告詞,至今膾炙人口!
大圖模式 借蘇軾之筆名揚天下的可不止荔枝。細心人統計,蘇軾筆下出現過果蔬、花草、禽鳥、美酒、雜食等,有一些還反復詠嘆。在古代,沒有哪位作家能如此廣泛、準確,充滿感情地書寫嶺南山水風物和世態人情。
蘇軾好游,兩年多時間里,他的足跡遍及西湖各處,還有羅浮山、香積寺、佛跡巖、九龍潭瀑布等,嶺南山水風物借著他的華彩文筆走出嶺南,走向中原,走向帝都,走向中國文化深處。從此嶺南給人的印象,再不是蠻荒瘴癘,而是佳果飄香、人文豐茂!
即便在他身后,千年以降,蘇軾的詩文,一直是嶺南文化在中原地區傳播的載體。原本不了解、不認可嶺南的人,看到蘇軾的激賞,也就有了對它做進一步了解的興致。
更重要的是,蘇東坡還給惠州人帶來了比肩中原地區的文化審美,惠州士子們從他偉岸的人格和優秀的作品中不斷汲取思想能量,開闊了眼界和心界,逐漸樹立起了延續千年的文化自信和進取精神。
大圖模式 在蘇東坡身后,惠州山水風物也更添了靈性;他留下的敦厚待民、重教興文的理念,也沉淀出了惠州千百年崇文厚德、包容四海的文化風氣。清代詩人江逢辰的總結很到位:“一從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是啊,自從蘇軾來了惠州,惠州人的臉上洋溢起了自信的微笑。這種自信來自文化深處,這正是蘇軾之于惠州的重大意義,也是惠州人世代景仰、感念蘇軾的重要原因!
申東城:蘇軾留給惠州豐富的精神文化遺產
嘉賓:惠州學院教授、惠州市東坡文化協會副會長申東城
金羊網:作為一個東坡文化研究者,您認為蘇軾給惠州帶來了什么?
申東城:這個問題主要從兩個方面來說。首先是惠民舉措,提到蘇軾大家立馬會想到他的文學成就,可他為惠州做了不少貢獻。蘇軾是貶官,除了俸祿待遇,沒有實權了,很多事情不好做。但是他和很多官員和各界人士關系都很好,所以他借助這些人的力量,還是為百姓做了不少實事。而這些事情,幕后倡導和推動者都是蘇軾。
比如在農業稅收方面,他提出了錢糧自便,給農民帶來了實惠;博羅的軍營之前和百姓的房子在一塊,蘇軾給他們分開了,部隊有單獨的屬地,這促進了惠州社會的穩定;此外,他還利用從黃州帶來的技術幫老百姓改進農具等。
其次,最主要的是文化方面的影響,蘇軾提升了整個惠州的文化自信,他的到來,及在惠州的兩年多生活,豐厚了當地的文化積淀和底蘊,惠州今天敢說自己是文化名城,和蘇軾是有很大關系的。蘇軾是惠州的一張文化名片,他給惠州帶來的東西,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間的;既有當時的,也有現在的;既有空間的,也有時間的。
大圖模式 金羊網:惠州人對蘇軾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呢?
申東城:惠州人對蘇軾的感情很豐富、很深厚,喜歡他、景仰他,也肯定他、學習他。
蘇軾作為一個文化名人,剛來惠州時老百姓跑去迎接他,這讓蘇軾很意外,因為自己個貶官,沒想到惠州人這么敬重他。光是對文學家的崇拜,蘇軾不可能在今天還對惠州影響那么深,正是由于蘇軾在惠州的惠民舉措,很接地氣,老百姓對他很親切、很喜愛,后來建祠堂紀念他。
金羊網:蘇軾后來又被貶海南,他走后給惠州留下了什么?
申東城:惠州現在的東新橋、西新橋、蘇堤,以及他親手建的房子,還包括一些惠民工程的遺址,這都是蘇軾留給惠州的、肉眼可見的遺產。在精神上,蘇軾那種內心堅強、樂觀放達、無私奉獻、為民著想、高尚正直的精神,直到今天也一直被學習、被肯定。
金羊網:現在人還在學習?
申東城:是的。蘇軾身上所蘊含的廉政文化、民本思想等,什么時候都不會過時。東坡文化協會里有些企業家,正在做東坡研學之旅項目,還在準備拍紀錄片《蘇東坡在惠州》,都是為了傳承這種文化和精神。
金羊網:蘇東坡在惠州期間,除了大家所熟知的詩文創作,學術上做了什么?
申東城:蘇軾被認為是蜀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蜀學以儒為宗、兼融釋道,這在蘇軾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呈現。蘇軾有一本經學著作,叫《東坡易傳》,最后是在海南儋州完成的。應該說,他在惠州期間,正處在研究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