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是北京傳統民居形式,屬于合院型建筑,遼代時已初成規模,經金、元,至明、清,逐漸完善,最終成為北京最有特點的居住形式。本文從北京四合院的空間特點,等級制度,風水環境,審美情趣等方面進行詳細論述。為現代的居住環境提供參考及借鑒意義。
北京四合院,蘇州民居,皖南民居,藏族的碉房,維吾爾族的阿以旺,閩南的土樓等各種民宅,構成了中國傳統的民居系統,各式民居因其自然地理,風土民俗,氣候特征等因素形成不同的空間特點。而北京四合院以其獨特的處理手法在中國民宅中占據了重要而獨特的位置。
一、空間布局
兩千多年前,羅馬偉大的建筑家維特魯威斯在論述建筑時,就曾把“適用”列在建筑三要素之一。老子曾曰:“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边@正表明,建筑,人們要用的不是別的而是空間。所謂內用決定形式,表現在建筑中主要就是指:建筑功能,要求與之相適應的空間形式。
北京四合院正是采用中軸對稱,以庭院直接連接各使用空間的圍合性空間組合形式。所謂四合,“四”指東、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圍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的結構。四合院規模不同,大小相差懸殊。但無論大小,都是由基本單元組成的。由四面房屋固合起一個庭院,為四合院的基本單元,稱為一進四合院,兩個院落即為兩進四合院,三個院落為三進四合院,依此類推。由于日照的影響,四面的房子以座北朝南為最好,所以,四合院都以北房為正房,東西兩側為廂房,與北房相對的南房稱為倒座房。中型或大型四合院的最后一排為后罩房。四合院一般由抄手游廊將正房、廂房以及垂花門聯接溝通。抄手游廊是開敞式附屬建筑,屬于內部空間的延續,既可供人行走,又可供人休憩小坐,觀賞院內景致。北京四合院中間是庭院,院落寬敞,庭院中設置十字交叉的甬道連接各個房間,中央以大缸養金魚,寓意吉利,四周綠地蒔花置石,一般種植海棠樹,列石榴盆景,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這種空間組合稱為合院式。通過庭院,一種專供人流集散、休憩和交通聯系用的空間,也可以把各主要使用空間連接成一體。一般以庭院為中心,各使用空間呈輻射狀態與廣廳直接連接,從而使庭院成為大量人流集散的中心,通過這個中心既可以把人流分散到各主要使用空間,又可以把各主要使用空間的人流匯集于此。由于庭院集中負擔著人流分配和交通聯系的任務,從而大大減輕了人流對使用空間的干擾。這種院落外墻很少開窗,私密性及防御性較好。
二、風水環境
“坎宅巽門”的方位追求
標準的北京四合院應該是坐南朝北的矩形院落,南北略長,大門開在整個住宅的東南方向。正所謂“坎宅巽門”。之所以如此設計,是跟中國的風水有密切關聯。 中國古代盛行講究“風水”,都城定置及房屋建造時一般都要依照風水的理論。因此,北京四合院的布局自然要依據陰陽五行、八卦來決定。“坎”在八卦中為正北,在“五行”中主水,正房建在水位之中,可避火災;“巽”為東南,風之卦,進出順利。同時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內城大戶一般都是做官的,官屬火,“巽”在“五行”中為木,木能生火。因此,門開在東南邊,自然會官運亨通。
四合院中常設有三道照壁,第一道設置在大門的對面,是一道獨立的墻壁,起陪襯作用,一般采用一字形或八字形,上邊都要起脊,其作法與屋頂一樣,下邊則要建須彌座或堿墻。第二道設在入口的對面,主要是阻擋外人的實現,避免外人相大門內窺視。第三道設在垂花門與正院的連接處,對內院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加強了空間的私密感。照壁以前是王侯公卿的專利,明清時期普通人家的居室院落也開始修建影壁,一般認為是用來辟邪。根據民間傳說,魑魅魍魎類的東西只能直行,不會轉彎,一堵照壁,足可以抵擋妖邪的侵入。
三、等級制度
古人云:“宅以門戶為冠帶”,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住宅及其大門直接代表著主人的品第等級和社會地位,所謂“門第相當”、“門當戶對”,就是這個意思。按照明清的規定,三品以下人家的大門只能用黑色。北京四合院住宅的大門,從建筑形式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由一間或若干間房屋構成的屋宇式大門,另一類是在院墻合隴處建造的墻垣式門。設屋宇式大門的住宅,一般是有官階地位或經濟實力的社會中上層階級,如王府式、廣亮大門、金柱大門、如意門等;設墻垣式大門的 住宅,則多為社會下層普通百姓居住,如儀門。
在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封建社會,內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嚴格的,內宅中位置優越顯赫的正房,都要給老一代的老爺、太太居住。東西廂房要給晚輩居住。南面的倒座房是倉庫或者接待外賓的地方。
總結
北京四合院住宅在中國由來已久,其防御、內向性的布局特點與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傳統的社會行為規范相符合,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合院住宅系統。它作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馳名中外,世人皆知。它是中國古人倫理、道德觀念的集合體,藝術、美學思想的凝固物,是中華文化的立體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