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9年,韓國內部權臣亂政,皇權隕落,韓王安繼位六年后,國內政局仍然無法穩定。
公元前233年,強大的秦國舉兵進攻韓國,毫無戰意韓王安對秦國俯首稱臣,韓國公子韓非作為使者(人質)出使秦國,嬴政對韓非十分欣賞,引起了秦國宰相李斯大蠻種的強烈嫉妒,韓非被李斯污蔑,于大獄中喪生。
公元前231年,嬴政命令秦國大將內史騰消滅韓國,韓國無力抵抗遂向秦國投降。 韓王安:流放陳縣,身死叛亂 嬴政為了架空韓國的政權,把韓王安流放到了河南淮陽,不久后,韓國國都新政發生了大規模抵抗秦軍的叛亂,嬴政以此為由處死了韓王安。
公元前236年,秦國鐵騎兵臨趙國城下,趙王遷任用李牧為大將軍抗擊秦國,李牧用兵如神屢次擊敗秦軍,殺得秦軍凡見李牧戰旗皆退軍不戰,以一己之力保護趙國數年安定。
公元前228年,秦國使用離間計,散播李牧投靠秦國的謠言,并收買奸臣郭開,在趙王耳邊說李牧的壞話,大膿包趙王遷輕信謠言,處死李牧。
秦軍聽聞李牧已死士氣大振,王翦揮師一舉擊敗趙國大軍,趙國大將趙蔥、顏聚棄城逃走,趙王遷氣的嘔血,但李牧已死,國柱傾頹,趙王有心抗秦卻無力回天,只得投降秦國。
趙王遷:慘遭流放,客死他鄉 嬴政將趙王遷流放至湖北房縣,并給趙王遷規定了活動區域,趙王遷只能在窮苦的深山中生活。 饑寒交迫的趙王遷每每回憶起故土便淚流滿面,最終孤苦無依的病死在他鄉。
魏國:黃河摧城,被迫投降
公元前255年,王翦之子王賁奉嬴政之命攻打魏國,正所謂虎父無犬子,王賁屢戰屢勝,率秦國大軍直殺入魏國國都大梁。
起初,魏王假不愿投降,命令將士死守城池,王賁認為這樣拖延下去會對戰局不利,便趁著雨季利用黃河水淹大梁城。
黃河水沖垮了城池,也沖垮了魏王假抵御秦軍的決心,走投無路之下魏王假向秦國投降。
魏王假,生死不明。
公元前233年,出鏡率高到嚇人的秦國大將軍王翦率60萬秦軍進攻楚國,經一番激烈的交戰后,楚國大敗,楚國國君熊負被俘。
昌平君:戰敗被殺
曾經作為楚國人質派往秦國的昌平君,因幫助嬴政平定了嫪毐的叛亂而受到了嬴政的信任。
公元前266年,嬴政為了避免楚國會出現向韓國一樣的擾亂,派遣昌平君出使楚國安撫百姓。
昌平君在親眼看到楚國被滅的慘狀后,決定聯合楚國大將項燕集結楚國百姓抗擊秦國,但楚國的老弱殘兵無法擊敗裝備精良的大秦鐵騎,昌平君兵敗被殺,大將軍項燕自殺身亡。
公元前227年。秦軍消滅趙國后兵臨易水,燕國太子丹居安思危,懼怕秦軍會突然進攻燕國,便派出燕國第一殺手荊軻刺殺嬴政。
刺秦行動失敗后,嬴政遷怒于燕國,派兵連取燕國三城,燕王喜為了討好嬴政,殺死了太子丹,將人頭獻給嬴政,換取了四年的和平。
公元前222年,王賁受命率40萬秦軍鐵騎攻打遼東,燕國軍隊被殺得潰不成軍,王賁俘虜了燕王喜,燕國宣告滅亡。
燕王喜:歷史上并未記載燕王喜的下場,以秦始皇的個性…估計是燕王喜是活不了。
齊王建是六國諸侯王中,為數不多的“親秦派”。 齊王建曾經親自拜訪秦國,秦王嬴政熱情招待,麻痹了齊王建的防備之心。
齊國的宰相后勝和秦國來往甚密,秦國通過收買后勝來控制齊國的政權,其他諸侯國被秦國蹂躪時,齊國不聞不問,不發一兵一卒,安安穩穩的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和平。
五大諸侯國被團滅之后,齊王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只可惜為時已晚。
公元前221年,出鏡率第二高王賁舉兵攻打齊國,大傻紙齊王建聽取奸臣后勝的建議不戰而降。
齊王建:齊國滅亡后,齊王建被嬴政發配到了荒涼之地,齊王建被活活餓死在了異國他鄉。
自此,嬴政統一六國,一匡天下,稱始皇帝,后世稱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