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被譽為“古今絕唱”。這首詞作于元豐五年(1082)謫居黃州時。蘇軾這年近五十歲了,有遭到貶謫,他深深感到年歲漸老而功業無成,于是借助周瑜年紀輕輕就在赤壁之戰中建立功業的往事,抒發感慨,寄托懷抱。全詞如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上片寫景,描繪了赤壁戰場的雄奇景色,同時通過景物描寫和作者的感嘆,含蓄地表達了對古代英雄人物的追懷仰慕之情。詞人開始寫道:“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江”在古代漢語中往往指長江。“浪淘盡”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是深沉的、渾厚的。這幾句的意思是說,長江滾滾,使人想起千百年來的英雄人物,如同東流的江水,一去不復返。這幾句不但描寫了長江的氣勢宏偉,為全詞定下了基調,而且把奔流的江水與千古英雄相結合,從時空上營造出壯闊的境界,從而表現出詞人對古代英雄人物的緬懷之情。接下來寫道:“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故壘”指舊時的營壘。“周郎赤壁”指周瑜為吳將是僅二十四歲。赤壁以周瑜得名,故之。意思是說,舊時營壘西邊,有人說這是三國時周郎大戰曹操的赤壁。這里,緊承上句,把范圍縮在“三國周郎”上,這為后邊懷古埋下了伏筆。“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這三句承“大江”而來,正面描寫赤壁的江山景色。“亂石崩云”寫山的奇峭高峻。“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寫江水洶涌澎湃。意思是說,亂石穿破云霄,驚濤拍擊巖岸,卷起千堆浪花,如同雪一樣白。這里,動靜結合,有聲有色,并用夸張的修辭手法突出了赤壁的雄偉壯麗。最后以“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來結束上片。“江山如畫”是對前面描寫的赤壁環境的贊美。“一時多少豪杰”詞人觸景生情而發出的感嘆。是說,這江山如同畫一樣美,龍爭虎斗中涌現出了多少英雄豪杰。這里,詞人通過對上片描繪的精彩畫卷的贊嘆,把景物與歷史人物聯系起來,相互襯托,不但描寫出江山的雄奇壯觀,而且表現出英雄人物不凡,自然過渡到下片所要表現的內容。
下片寫周瑜戰功赫赫并借以抒發情感。“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小喬”是漢末時代喬玄的小女兒,嫁給了周瑜。這里首先用“遙想”領起,集中回憶了青年帥才周瑜。詞人寫周瑜先用“小喬”襯托,表明周瑜年少有為,“雄姿英發”的形象。“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羽扇綸巾”指古代儒將的裝束,這里用來形容周瑜態度的從容閑雅。“綸巾”就是青絲帶的頭巾。“檣櫓”指曹操的艦船。意思是說,周瑜穿著便服,揮動著羽扇,風度瀟灑,指揮若定,談笑間,曹操水師灰飛煙滅。這里,通過極為夸張的修辭手法,描寫了周瑜儒雅的風度和指揮從容,建立了巨大的功業的過程。在這里,我們感受到詞人在對周瑜的贊嘆中,明顯地給予了對功業的向往之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意思是說,我神游故地,應笑我多情,感慨萬分而很早就長出了花發。這里蘊含著詞人政治理想落空而產生的悲哀。詞人有志報國的壯懷,但黑暗的政治現實和橫遭貶謫的坎坷處境,壯懷莫酬,自感蒼老,同當年血氣方剛,有建樹的周公瑾恰好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因而寫道:“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樽”古代盛酒的器具。“酹”就是把酒灑地祭奠。就是說,人間真是如夢幻一般,還是灑一杯酒祭奠江月。這里,詞人感悟到了人生如夢,徒傷歲月的流逝,內心憂愁。因而借酒消愁,寄情于明月,想在自然之中作自我解脫,從而表現出灑脫豪邁的情懷。
在藝術上,這首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全詞把寫景、懷古、抒情融為一體,描繪出了氣魄宏偉古代戰場,在極為開闊視野中,不但對壯麗河山的贊美,而且對古代英雄人物予以歌頌,從而形成了豪邁奔放的風格。
其次,描寫了赤壁戰場的雄奇景色,塑造了“雄姿英發”的英雄形象,使詞人的情感借助于古代英雄人物得以抒發,表現出了詞人的理想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