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審美賞析
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是她南渡以后寫的名篇之一。從詞意看,應(yīng)該是作于趙明誠死后,因為整篇都在寫自己的愁懷。全詞如下: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xì)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起頭三句寫道:“
接著寫道:“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乍暖還寒”是說天氣忽冷忽暖。“將息”即調(diào)養(yǎng)休息,保養(yǎng)安寧之意。按理說,這里應(yīng)該承接上面寫心情而來,開始詞人卻不說境之冷清,心之慘戚,而獨歸之于天氣之“乍暖還寒”。這樣,就為后面排解苦悶方式做了鋪墊,為推進表現(xiàn)愁苦而奠定了基礎(chǔ)。詞人寫道:“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fēng)急?”意思是說,飲了幾杯薄酒,可是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風(fēng)寒意。其實,這里的深層意義就是告訴我們,本來自己想借酒澆愁,可是愁仍然難以排解。“怎敵他:即對付,抵擋。這實際上就是對“凄凄慘慘戚戚”心境的具體化,也可以說,看似寫自然環(huán)境,實則說表現(xiàn)的是詞人憂愁悲涼心境的延伸與推進。
接著寫道:“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詞人正在傷心落淚,心里凄楚悲涼時,一群大雁,從天空飛過。面對如此景象,觸景生情,也許詞人想到自己漂泊流浪,恰是這秋雁由北而南與自己由北而南避難相同,于是產(chǎn)生了似乎是“舊時相識”的失望之感。詞人在《一剪梅》中的寫道:“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在《念奴嬌》中寫道:“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可以說,這里,詞人對大雁都是寄予著滿心的希望,而不是在“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傷心與無望。
過片承上片而來,在見到大雁后,視覺轉(zhuǎn)換,從天到地,寫了滿地的殘花。詞人寫道:“滿地黃花堆積。”也就是說,眼前地上菊花堆積起來了,當(dāng)然,詞人借此暗示了“深秋時節(jié)”,與“乍暖還寒”的自然環(huán)境照應(yīng)。然而,我們也要明白,詞人寫物絕對不是客觀的表現(xiàn),而是要滲透主觀情意的。所以,詞人接著寫道:“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有誰堪摘”也就是說有誰能與我共摘。“誰”即何,什么。也就是說,(地上到處是零落的黃花)已經(jīng)是憔悴枯損,如今有誰能與我共摘啊!這里,詞人寫花的憔悴,實則暗示了自己的憔悴,可以說,是身心都憔悴了。“有誰堪摘”也就暗示了如今難逃避難,丈夫去世而自己處在孤苦伶仃之中。
詞人寫道:“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怎生”即怎樣,如何。這里就是說,面對“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而自己孤苦地整天守在窗子邊,如何挨到天黑!這里,詞人通過 “守著窗兒”似乎暗示了自己等待那“尋尋覓覓”的永遠(yuǎn)在心中割舍不了,放心不下的東西。我想,這也許就是詞人放不下,忘不了的,已經(jīng)離開人世的趙明誠吧!或者再延伸一點,就是對家與國的希望,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接著寫道:“梧桐更兼細(xì)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次第”也就是這情形,這景色。意思是說,即使挨到黃昏,點點滴滴的秋雨打在梧桐葉上,也只有更添愁思。這里,詞人暗用了白居易《長恨歌》中的“秋雨梧桐葉落時”意。白天“守著窗兒”等待,希望“天黑”,可是,到了夜晚,這“點點滴滴”的秋雨打在梧桐葉上,讓人心焦。在如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環(huán)境中,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在詞人看來,真是“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可以說,詞人這樣強有力的結(jié)尾,不但強化了自己心中的愁緒,而且真正揭示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所蘊含的無盡的悲涼與憂傷。
在藝術(shù)上,這首詞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運用疊詞,增強抒情氛圍:其次,化用典故,提高詞作境界;再次,完整結(jié)構(gòu),推進情感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