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不少詩質(zhì)樸動人,充滿了昂揚向上的氣息,宏偉的氣魄和慷慨不平的感情,《觀滄?!愤@首四言詩,不僅在建安時代有巨大影響,就是對后來人的影響也是極其深遠的。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撫今追昔,曹操的詩文確是一份珍貴的遺產(chǎn)。他的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大體是這樣的: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毅然北上征伐烏桓。七月,他率部抵達遼東,因遇大雨,海邊道路泥濘,只好改道出盧龍塞(今秦皇島)繞道而行。經(jīng)過碣石山時,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上過的碣石山,俯仰古今,緬懷雄才大略的先代英雄,他的心情也象波濤洶涵的滄海,難以平靜。
于是,便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fā)的精神融會到詩句里,借助大海的形象表現(xiàn)出來,抒發(fā)了自己激越磅礴的情懷。
《觀滄?!?,詩的起筆很平穩(wěn),只用了輕輕的兩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似乎是淡淡地顯出穩(wěn)健的身影,然而卻蘊含著曹操躍馬征程的雄姿。他登上碣石山,俯瞰滄海是為著胸中鋪展統(tǒng)一大業(yè)的藍圖。下邊兩句:“水何澹澹,山島速峙”,是寫從碣石山往下看滄海的情形?!板e!笔切稳莺K畵u搖晃晃的樣子,“何”,這里當“多么”講。“水何澹?!?,形容大海波瀾壯闊,其中有驚訝,有贊美。“辣峙”,是高聳屹立的樣子。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茫茫的大海,碧波萬頃,一望無垠,只有腳下的山島高高地聳立在海上。
曹操立足山巔之上,自然第一眼看到的是大海的全景。
他放眼之處便是他落筆之點。詩人是大處揮毫,著力渲染大海蒼茫渾然的宏大氣勢,使人蕩氣回腸。那么海上的山島又是怎樣的呢?詩人說:“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是一幅儀態(tài)萬干、令人神往的欣欣向榮的景象。海上呢?海上正是“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秋之風(fēng)掀起萬頃波濤,更是一片無垠的神奇境地。
接著詩人用想象的翅膀,把我們帶進了一個更加宏偉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绷攘仁鶄€字,就給我們描繪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含蘊星辰的浩瀚氣勢。
在這里,作者作了兩個極其形象的比喻,說日月每天出沒運行,就象是從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樣;“星漢”,指的是銀河,他說銀河斜貫天宇,遠遠看去就象發(fā)源于滄海,而又流入大海。盡管字宙間,太陽、月亮、銀河最為燦爛輝煌,然而在詩人眼里,它們的運行還都是在大海的懷抱里,仿佛大海就是日月星辰的母親。
詩寫到此,我們說詩人胸中的大海已與自然界的大海渾然融為一體了。這首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和整首詩沒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只是為了配樂和歌加上去的,以便重復(fù)吟唱。
《觀滄海》是建安時代描寫自然景物的名作,也是一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優(yōu)秀的抒清詩。詩人狀物抒情的手法很高,講究描畫的層次。
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由于詩人站在高處,所以他放眠的是全景,接著推出近景,并且巧妙地運用了虛(想象)實(狀物)結(jié)合,與靜中有動,動里含靜的表現(xiàn)手法,準確生動地貓繪出大海的形象,使人讀起來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現(xiàn)了大海,也表現(xiàn)了詩人自己。其實,海哪里有什么動蕩不安的性格呢?然而,詩人卻賦予它生命和勃勃的生氣。
這是詩人要借此把個人的遠大抱負和壯闊胸懷作藝術(shù)地呈現(xiàn)。這樣寫的結(jié)果,自然景物也因此而顯得更真實,更生動,更深刻;更好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取得了藝術(shù)上的最佳效果。過去人們稱贊曹操的詩深沉飽滿、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從這里可以得到印證。全詩的基調(diào)為蒼涼慷慨的,這也是建安風(fēng)骨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