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詩詞,自民間散落總集《詩經》至清人編纂的《全唐詩》乃至白話文為主的當今,都從未停止散發它的光芒,這份光明照亮了無數文人的匠心,所以我們才能讀到“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執著思念,讀到“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愛國情懷,讀到“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仕途感嘆!然而在上述熱點題材之外,還有一種偏冷門的調調,你不一定聽過,但你一定讀過,而且這一讀就會愛上!
大家都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里面介紹了中國各地各方的特色傳統美食,觀眾看過之后無不垂涎欲滴。而今天小解介紹的這種詩詞品類就是舌尖上的古詩詞!美食這種東西誰都喜歡,但是若想將它寫進高雅的詩詞中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唐朝,有一位詩人就完美地做成了這件事,而且還引起了一場不小的“抄襲”風波!
唐朝詩人張志和曾就鱖魚食材寫下一首千古經典名作《漁父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相信大家都曾在學生時代的語文書上讀到過這首逸興雅致的田園詩,青山綠水呼喚著白鷺遠飛,絲絲細雨打不透青箬綠蓑,最關鍵的是在如此美麗的景色中野釣,那流水下的鱖魚還肥得不像話!這樣開闊的心境,人生并無多少時刻啊!
由于這首詞太過經典,因而引起了多位唐宋作者的爭相模仿,而這條肥鱖魚也就經歷了他們一次次的濃墨翻炒!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唐詩》和《全宋詞》中,約有30位作者曾先后寫到過鱖魚,當然這鱖魚沒有一條是瘦的!
而且其中有7位的作品中直接出現了“桃花流水鱖魚肥”這一句。也就是說,這7位作者炒這條鱖魚連給魚翻個身都沒有,直接添點油、加點醋撈起來就成了!你千萬不要覺得這七人都是不入流的小嘍啰,來看看他們都是誰?
大廚:蘇軾之《浣溪沙》:
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二廚:黃庭堅《鷓鴣天》:
西塞山邊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朝廷尚覓玄真子,何處如今更有詩。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人間底是無波處,一日風波十二時。
三廚:朱敦儒《浣溪沙》:
西塞山邊白鷺飛。吳興江上綠楊低。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將風里戴,短蓑衣向雨中披。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只是相似度巨高的幾首作品,其實往下走N廚也是有的!張志和《漁父歌》里的這條鱖魚簡直迷蓋了唐詩宋詞中的所有魚類!不過對于鱖魚而言是備受煎熬的:你倒是快點炒了吃吧,那研磨的哧哧聲太嚇魚了!
參考書目:《全唐詩》《全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