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這是民間流行的一句打油詩,道出了中國歷史上的兩大謀士—諸葛亮和劉伯溫。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狀諸葛亮多智而近妖”,所以諸葛亮在三國被妖化了。而劉伯溫才是一位“落地化”的謀士,是一位真正的軍事家和預言家。
劉伯溫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為大明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劉伯溫一生7大精準預言,最后一個朱元璋不聽,造成國破人亡。
第1個預言:元朝在8年內必亡
1360年,49歲的劉伯溫被朱元璋邀請到南京,被聘為首席謀士。朱元璋詢問元朝的氣數,劉伯溫說:“八年之內必亡。”果不其然,1368年,徐達攻克元朝大都,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正好是8年。
第2個預言:避免兩線作戰,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
朱元璋當時占據地盤很少,四面受敵,東面和南面是元軍,東南是張士誠,西面是徐壽輝。陳友諒、張士誠等人紛紛稱帝,劉伯溫建議緩稱王,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朱元璋擔心攻打一方的時候,另一方恐在背后襲擊。劉伯溫說不用擔心,他們各自為營,絕不會互相配合。果不其然,朱元璋在攻打陳友諒的時候,張士誠還在看笑話,不過滅了陳友諒,下一個就是他了。
第3個預言:表面上不能脫離“小明王”
當時的“小明王”是義軍的首領,下面各自為政。劉伯溫預測,脫離“小明王”的會成為眾矢之的。
第4個預言:勸朱元璋處理冤案
1367年,劉伯溫被任命為太史令。當時罕見干旱,劉伯溫夜觀天象,預測有兵災禍亂。劉伯溫建議朱元璋下罪己詔,并且處理元朝久積的冤案。朱元璋命令劉伯溫處理這些冤案,大雨從天而降。
第5個預言:嚴明法紀
劉伯溫認為,宋朝和元朝之所以滅亡,是因為法律太過于寬縱了。朱元璋聽取了劉伯溫的建議,建立了一套系統的大明律例,出現了“洪武之治”的盛世。
第6個預言:預言明朝的氣數
朱元璋問劉伯溫:“天下之事若何?朱家天下長享否?”劉伯溫回答說:“我皇萬子萬孫,何須問哉!”劉伯溫這句話彰顯了他的智慧,既不觸怒朱元璋,又做了精準回答。明朝最后一個皇帝崇禎吊死在煤山,大明滅亡。崇禎皇帝是明神宗萬歷皇帝的孫子。
第7個預言:預測明朝滅亡內因是太監亂政
1370年,朱元璋借鑒歷代分封制度,創造了明朝藩封制度。朱元璋將24個兒子和1個孫子,封于邊疆及內陸主要城市。這種制度在初期確實起到了抵御侵略、拱衛王室的目的。但是劉伯溫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弊端:軍閥割據會造成戰爭。果不其然,朱元璋死后,他的兒子朱棣就造反了,將自己的侄子趕下去了。
朱棣是通過非法手段獲得皇位的,并不合法,引起了人們的議論。朱棣擔心造反,就建立了一個機構,就是東廠。朱棣還是不放心,規定東廠特務必須是太監。朱棣后來又對東廠不放心,又建立了西廠,同樣是太監。所以明朝后期的政權被太監把持,到了明朝末年,大太監魏忠賢把持朝政,造成了明朝滅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