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的整體故事充滿著悲情色彩,整個故事是越往后發展越壓抑,因為重要人物的結局都不太好。可也不是所有人都是慘淡收場,至少還有幾個人結局不錯,或許他們并不是那么的耀眼,身份地位也不如主角,可他們卻是能夠善始善終。
劉姥姥是紅樓夢里面小人物的代表,她生活貧苦卻不失那個年代莊稼人的樸素,這位年已七旬的老婦人,充滿著大智慧,她憑借著自己的聰明,來賈府打秋風,賺足了銀兩,回家置辦了田地,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狀況。而劉姥姥第二次來榮國府時,曹公對她游覽大觀園的情景做了詳細描寫,將劉姥姥這一農村老太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而她游玩大觀園的部分,也是紅樓夢里面少有的歡樂部分,劉姥姥一系列的搞笑動作逗得賈母等人一陣歡笑,讓眾人的心情得到了放松。雖說以劉姥姥的精明看得出來,王熙鳳等人是故意拿她取笑,有利用她來逗賈母開心的意思,但劉姥姥非但沒有拒絕,反而還很配合,甘愿去當“小丑”去博人一笑。
除此之外,劉姥姥還深諳待人之道,知道對什么人,該說什么樣的話。在賈母領著她在黛玉等人的住所參觀時,劉姥姥在林黛玉的房間里夸夸其談,先是看到林黛玉的房里的“文房四寶”,便問道這是哪個哥兒的房間,但賈母卻告訴她說,這是林黛玉的房間。
古代女子閨房里擺上筆墨紙硯,那一般能說明她是個才女,劉姥姥便順著賈母的話往下說,贊美林黛玉的房間比上等書房還好,而她夸林黛玉,其實也是在無形之中抬高賈母,劉姥姥知道賈母喜歡黛玉。劉姥姥在林黛玉的房間,全程都對林黛玉“阿諛奉承”,一直在稱贊林黛玉,說她如何好。
不過在薛寶釵的房間里,劉姥姥的態度卻是來了個反轉,對薛寶釵不像待林黛玉那般,不僅沒有任何夸贊寶釵的言語,也沒有對她有什么不好的言辭。那么劉姥姥為何會這么做呢?
從劉姥姥游大觀園開始,薛寶釵就與她沒有什么交談,一句話也沒有搭上,劉姥姥顧著與眾人歡樂,而薛寶釵也沒有上前參與互動,難道她們兩人有什么矛盾不成?所以才互不搭理的。
其實,我們仔細發現,劉姥姥夸贊誰,基本都是在迎合賈母的心理,賈母喜歡誰,劉姥姥便贊譽誰!賈母來到薛寶釵的房間里,見她一個姑娘家的房間里空蕩蕩的,心中頓時不滿,覺得這種布局很不吉利,設想寶釵一個芳華女子,住在這樣的房間,那頗有一種守活寡的感覺。
賈母本就是支持“木石前盟”的,雖說兒媳王夫人中意寶釵,她也需要考慮,但薛寶釵如此表現,實在是令得賈母失望。這樣的女子,怎么能做賈府的兒媳呢?
賈母對薛寶釵不滿,劉姥姥也就不會去夸寶釵了,可她也沒有說什么貶損寶釵的話來。一來,她只是來賈府打秋風的,她主要是想給眾人留下一個好印象,以便能夠圖點什么,像這種得罪人的話,劉姥姥自然不會說。二來,劉姥姥與薛寶釵本質上來講是一類人,都是靠著賈府,所謂“同病相憐”,也是這個道理。
劉姥姥的這種做法正是彰顯了她的智慧,事實也證明,她這么做,也為她帶來了好處,臨走的時候,王夫人增銀一百兩,賈母送她若干衣物和食物,王熙鳳送她十兩銀子和一些物品,就連平兒也送了劉姥姥衣物。從眾人的做法便可看出,劉姥姥這次打秋風,獲得了圓滿成功。
可在劉姥姥走后,薛寶釵便將對劉姥姥的不滿傾訴了出來,林黛玉笑劉姥姥是個“母蝗蟲”,而薛寶釵還將這個詞匯給加以評注了一番,言語之中對劉姥姥的嘲笑藏不住。
“世上的話,到了鳳丫頭嘴里也就盡了。幸而鳳丫頭不認得字,不大通,不過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顰兒這促狹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將市俗的粗話,撮其要,刪其繁,再加潤色比方出來,一句是一句。這‘母蝗蟲’三字,把昨兒那些形景都現出來了。虧他想的倒也快。”
寶釵這話是連帶著將王熙鳳和劉姥姥給一并損了一番,按說王熙鳳的輩分應該比寶釵長,要稱呼王熙鳳也該是叫“風姐姐”,可她卻偏偏這樣看低王熙鳳,只因王熙鳳與劉姥姥是親戚家。而劉姥姥在她房里的表現也令得寶釵不滿,為何夸黛玉那么起勁,卻對她那般。
曹公一支筆,借著劉姥姥這個人物,卻是將眾人的心理都描畫出來的,這著實令人嘆為觀止。也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做人做事極精明的老婦人,以劉姥姥的能力,即便是放在現在,她應該也是那種過得不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