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的西南部,有一個彝族居住地:大涼山,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qū),幅員面積6萬多平方平里,總人口四百多萬人。涼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自古以來是通往云南和東南亞絲綢之路的重鎮(zhèn),這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享有‘萬紫千紅花不謝,冬暖夏涼四時春’之譽。
解放初期,大涼山地區(qū)其實還處于奴隸社會狀態(tài),新成立的中央政府為了解當?shù)氐膶嶋H情況,向涼山地區(qū)派去了慰問考察團,出發(fā)前再三強調,只觀察,不議論,不干涉彝族內部事務。慰問團在大涼山邊緣地區(qū)開明黑彝(彝族奴隸主)的陪同下,向大山腹地進發(fā)。第二天,進山途中,在路邊就碰到了一個娃子(彝族奴隸)交易市場,大約有六、七十個娃子在這里買賣,市場里也有別的生活必需品順便交易,大多是以貨易貨。奴隸販子們大聲吆喝著,一也恐嚇手下的娃子老實聽話,一邊向圍觀者夸耀自己的貨多好,多壯實。集市上的奴隸娃子大都低著頭,強壯一點的,還戴著腳鐐以防逃跑,只見他們在販子的指揮下,時而張嘴露齒,時而仰頭大吼。有一個象是三口之家,丈夫和孩子分別被兩家黑彝奴隸主買走,女娃子媽媽不忍分離,拍著自己的胸膛大聲哭叫,奴隸販子向頭上就抽鞭子,一下子把這個女娃子打翻在地,再也發(fā)不出聲了。有幾個慰問團員看不過去,想要上前制止,被帶隊的團長和政委喝阻,并下令慰問團全體成員不得理會,迅速通過。
中央慰問團在涼山地區(qū)經過兩個多月的考察調研,大體摸清了大涼山彝族當時的社會形態(tài),總人口有100萬左右。按家支血緣關系,共分茲莫、諾合、曲諾、嘎加、嘎西五個等級,越往后等級越低,犯錯時處罰越嚴重,各等級世代相襲,不得僭越,嚴禁通婚。
居于奴隸主地位的茲莫和諾合,占總人口的7%,其余屬被統(tǒng)治等級。曲諾相當于平民,有一定的自由和財產,平時要給所屬的領主服徭役,并交保護費,如果沒有后代,財產以后就歸領主所得。被統(tǒng)治等級中,嘎加和嘎西屬于奴隸,占當?shù)匾妥蹇側丝诘囊话?,必須無條件聽命于奴隸主的役使,完全沒有個人財產和自由。處于最低等級的奴隸(鍋莊娃子),按不同年齡和性別,有不同的價格,不些被多次轉手,好多還沒有一頭耕斗值錢。
慰問團回去后,向派出機關詳細匯報了考察中的所見所聞,給中央機構的決策層提供了真實地第一手資料。1956年,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大涼山地區(qū)實行了翻天覆地的民主改革,一舉推翻了壓在彝族人民頭上幾千年的黑暗奴隸制,俗稱“一步跨千年"。從此以后,涼山地區(qū)的廣大彝族群眾逐步走上了自由,平等,自給自足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