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丸就是烏桓,是東漢帝國東北部的一個游牧民族,在歷史上時叛時降,與帝國的關系非常復雜。袁紹占據幽州時,極力籠絡烏桓,封蹋頓為烏桓王。袁紹死后,其子袁尚、袁熙丟了自家地盤后,走投無路,只得前去烏桓避難。烏桓王蹋頓拍著胸脯保證,要以武力幫袁尚、袁熙奪回被占的地盤。此后,烏桓騎兵頻頻入侵,不打垮烏桓,北方永無太平。
為了北征烏桓,曹操先是挖了幾條人工運河,以作為運輸糧食的通道。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烏桓之役打響。
曹軍渡過易水后,沿著渤海海濱推進,向遼西進軍。然而天公不作美,時值夏季,天降大雨,路上泥濘難行。烏桓王蹋頓見曹軍遠道而來,緊急調軍隊占據險關要隘。曹操要出其不意,攻敵無備,顯然十分困難。
這時,曹操想起一個人。此人名叫田疇,本是幽州牧劉虞的部下。劉虞被公孫瓚害死后,田疇率領宗族以及追隨者數百人,隱居無終(天津薊縣),在徐無山一帶開荒種田,很多人前來投奔,短短幾年時間,有五千戶人家在這里扎根,這里成為一塊世外桃源。
袁紹滅了公孫瓚后,多次派人前往無終,請田疇出山,還頒給將軍印信,田疇一概拒絕了。又過了幾年,袁氏集團垮臺,袁尚、袁熙逃亡烏桓后,烏桓騎兵頻頻南下,田疇的老家右北平屢遭蹂躪,令他非常憤慨。正好曹操有意招攬田疇,征召田疇前往冀州。田疇把打敗烏桓的希望,寄托在曹操身上,遂隨軍參軍北伐烏桓之戰。
曹操正在為道路難行而犯難時,想到田疇久居幽州,熟悉地形,遂召來詢問。
田疇對曹操說:有一條古道,是從盧龍通往柳城(烏桓大本營),自從光武帝年間就毀壞嚴重,道路斷絕,至今兩百年了。荒廢時間雖久,但道路仍然隱約可辨,可以穿行。他建議曹操繞開烏桓的防區,轉道從盧龍越過白檀,襲擊敵人守備薄弱的后方。這條路雖然較險,卻比較近,可以擊其無備,出其不意。
于是曹操決心改走盧龍道,并放出風聲,稱大軍要等到雨季過后,待秋冬季節時再進軍。烏桓人察知曹軍人去營空,認為曹操已經知難而退了。
蹋頓哪里想得到,此時的曹軍在田疇的帶路下,入了徐無山,鑿山開道,填平谷地。郭嘉提議說,千里奔襲,兵貴神速,不如留下輜重,輕兵疾進,殺敵措手不及。曹操聽從其計,輕裝上陣,急速推進,在荒廢的古道上穿行數百里,直奔烏桓老巢柳城。
烏桓王蹋頓發現曹軍的動向后,曹操距離他只有兩百里的距離。兩百里雖然不算很近,但沒有重兵把守,曹軍可以長驅而入。蹋頓慌了手腳,趕緊把主力從南部調回。只是一著錯,先機盡失,烏桓軍倉促上陣,優勢全失。
曹操率先頭部隊抵達白狼山,與烏桓大軍相遇。烏桓騎兵有數萬兵力,曹軍上下看到烏桓軍人多勢眾,心里也有幾分畏懼。但曹操畢竟是曹操,見過的世面多了,臨危不亂。他登高而望,看到烏桓軍隊人雖多,卻來得匆忙,混亂不堪。
此時不擊,更待何時!
張遼率先出擊,以寡擊眾,他率部沖入隊型不整的敵陣,勇不可擋。在曹軍的瘋狂猛撲下,戰斗成一邊倒的格局,兵力更多的烏桓軍根本組織不起有效的反擊。更糟糕的是,烏桓首領蹋頓在戰斗中被擊斃。頭頭都死了,這仗還怎么打呢?烏桓兵敗如山倒,一路潰退。曹操得勢不饒人,奮起直追,烏桓全線崩潰,其控制下的胡人、漢人二十余萬向曹軍投降。
一戰破烏桓,曹操威名,震動北疆。北征烏桓,之所以能速戰速決,與曹操選擇盧龍道方向發動進攻有直接關系。偉大的將領,總能從敵人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發動進攻,擊其軟肋,攪亂其軍事部署,以達到奇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