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藝術一直是人類音樂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到處可見它留下的印跡。據傳古希臘荷馬的詩篇伊利亞特中就描繪過許多種集體演唱和舞蹈的形式。中世紀以后,器樂音樂還沒有成熟,但人們已經用合唱來演唱多聲部的復調音樂。在西方音樂文化的發展史中,合唱這種表演形式,無論是在教堂里作為宗教的工具,還是在宮廷里作為貴族音樂的形式,以及后來在歌劇、交響樂中作為表情、表意的重要手段,都放射出它獨有的奇光異彩!古往今來的作曲家,無不問津于合唱的寫作。并且,大多數著名的作曲家都為人們留下了精美的合唱作品。例如:16世紀比利時作曲家拉索的“回聲”、18世紀莫扎特的“安魂曲”、貝多芬的“合唱交響曲”、后來舒曼的“茨岡”、柴可夫斯基的“金色的云朵過夜了”、瓦格納的“婚禮合唱”、威爾弟的“飲酒歌”、古諾的“士兵之歌”等都是不朽之作。這些作品雖然經歷了數百年的時光流逝但仍是專業、業余合唱團所熱衷的曲目。在當今五花八門的文藝表演中,合唱這種形式,無論作為獨立的表演藝術,還是用于歌劇、戲劇、電影、電視以及專門音樂會和群眾文娛活動都仍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而不失其光彩!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合唱便于施行,易于接受
合唱比其它音樂表演藝術,特別是器樂來說,更易于掌握、更易被人接受。合唱團不需要購置昂貴的樂器,合唱隊員的“樂器”就是自己的嗓子。只要有簡單的條件,如場地、伴奏,就可以開始排練。合唱隊的人數伸縮性大,少則十來人,多則數百人以至千人都可以容納,適應性強,容易推廣。
此外,由于合唱是聲樂藝術,音樂的旋律、和聲、節奏均是由人聲表達,故對音樂的感情表現較樂器更為直接,加上大部分合唱都有歌詞,是很易被人接受的。目前,我國大、中城市的合唱團已有數千個,每年的歌詠活動,合唱比賽,都吸引無數的熱衷者參加。合唱振撼人心的藝術效果,強烈的感染力量,以及便于組織,雅俗共賞的優點,都是其它音樂表演藝術無法相比的。
(二)合唱宜于培養和發展音樂素質
由于合唱是多聲部音樂,其中每個聲部都接觸到音樂的旋律、和聲,這對于訓練音樂的基本能力如:音準、節奏有很大的幫助;此外,置身于合唱隊中,不但要演唱自己的聲部,還要兼顧其它聲部以協調自身與整體的關系。因此,參加合唱對于訓練音樂的復雜能力如平衡能力、協調能力和對于聲音的音量、音色的控制能力,以及利用對各種音樂風格,作家的了解來培養和發展音樂感。都有極大的好處。因而,合唱在音樂教育中,一直具有特殊的功用。
(三)參加合唱既是音樂創造,又是音樂欣賞
古今中外五光十色的合唱作品,是音樂文化的結晶,它們的形式美、內容美,必然要通過演唱才能反映出來。在排練和演出的過程中隊員們要運用理性、感性知識去解決一系列技術的和藝術的問題,在理解了音樂的基礎上進行創造。而在這一層次上,每個聲部的隊員必然受到音樂整體的熏陶,這種深入到音樂內部的音樂“欣賞”是與聽眾完全不同的。并且在表演過程中演員們由于受到臺上、臺下演出氣氛的影響,感情的起伏也較為劇烈,在這樣的“動人心弦”的環境里,演員的身、心都受到了很大的鍛煉,心靈的境界常常同音樂一起得到升華。因此一次好的排練或者是演出,往往成為一種難得的精神享受。所以,許多人寧愿犧牲休息時間,也要去參加合唱團的排練和演出,這正是參加合唱“身臨其境”進行創造和欣賞的雙重趣味的吸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