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搜集資料應注意的問題
搜集資料時存在問題主要是:⑴文獻資料不注明出處;⑵事實性材料沒有時間、地點,沒有背景;⑶對資料的可靠性缺乏考證;⑷經常看到采用舉例法,不知道該典型在所屬群體中的位置;⑸搜集資料的方法,使用的工具,調查問卷,往往是欠科學;⑹對材料缺乏綜合分析,有時變成材料堆砌,不知道為了說明什么問題等。
二、在收集資料時要做到:
1、堅持圍繞研究主題的指導思想,根據課題研究需要,設計資料收集、數據采集的計劃。
例如,一位教師結合學校的課題“學生學習能力與學習習慣的研究”確立了自己的小課題研究,主題是:如何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能力。這位教師準備有計劃地搜集以下資料:小課題實施方案、課題研究計劃(總計劃、每學期計劃)、理論學習(書籍、筆記、下載資料)、學生誠信調查表、教學采風(教案、說課、評課)、反思隨感(反思、隨筆、案例)、活動記實(課題整個研究過程大事記)、階段總結(每學期一份)、成果匯總(經驗總結、論文、文章、學生作業、作品、教師榮譽。
這位教師把以上各項制作成目錄,先把類別寫出來,然后把手中已有的資料,按類別編寫在相應的目錄下面,以后每增加一份資料,就在相應的內容上進行補充。
2、聯系日常教學實際,讓搜集變得輕松、愉悅。
實際上我們每天都在做著教學研究的工作。我們可以把每個學期所做的具體的工作,都用一定的文字記錄下來,歸類到自己的課題研究中。如日常教案、公開課教案、教學反思、各類教學活動、學生作業、試卷及卷面分析等。這樣,我們的研究就可以變得內容充實,變得科學嚴謹。在這樣的基礎上繼續進行研究就會信心百倍。
3、明確每一項資料的具體要求,才能使搜集更有效。
⑴課題實施方案
進行課題研究事先要設計一個研究的方案,這個方案應包括以下幾項內容:
*課題的來源和期望。說明課題的起因,要解決的具體問題,研究的期望目標。
*研究的對象和方法。說明研究的對象是誰,如何取樣本,采用何種方法進行研究。
*研究涉及的理論領域和要學習的內容。
*初步擬定的研究過程。
*研究結果的表達與應用。說明研究結果如何表達;是報告式還是敘事式,還要說明研究結果如何在你的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中體現,發揮何種作用。
⑵課題研究計劃
直截了當地寫清楚這學期自己計劃完成幾件事,大約在什么時間完成,以什么方式完成,到期末時對照一下,完成了多少,是否達到預期目的。沒有完成的部分分析一下原因,可以考慮轉到下一學期繼續執行,還是取消這個計劃,重新考慮新的計劃。
⑶調查表
要設計好選配得當、措詞精確的一套問題,編制成問卷。
⑷研究成果
成果結構可以是“報告式”或是“敘事式”。報告式的研究結果就是研究報告。它包括以下幾個內容:題目;研究目的;研究對象(樣本選取);研究過程(簡述);研究結果的分析:結果在教育、教學實際中應用的情況介紹。
敘事式的研究結果有兩種,一種是敘事研究,另一種是個案研究。它們都是敘述式的,其主要結構如下:題目(題目要簡潔,要點明主題);引言(說明研究的起因);背景(說明事情的背景);事件(說明事件的經過或調查了解的結果);結果的分析和反思(包括如何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改進和應用)。
三、整理資料的步驟
整理資料是指把收集到的文獻資料和采集到的數據資料進行一定的加工整理,使獲得的資料整齊、有序,便于下一步的研究工作順利進行。整理資料一般需要經過核對、分類、挑選等步驟。核對的任務是對獲得的資料,從資料來源、資料的完整和準確等角度進行核實、查對,以保證基本事實資料的可靠。分類的主要任務是根據研究需要,把獲得的事實資料分分門別類地加以整理。材料的加工整理是科學研究重要的輔助工作,通常采用核對資料、選擇論據、匯總統計、綜合加工的辦法進行加工整理。
轉載了園丁頌的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