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貴之點睛妙語
楔子:不是教育的教育
1.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
2. 對一個人的成長而言,情感的種子總是播下的越早越好。
3.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失去了它們,任何教育都是徒勞。
4.當一個孩子感受到來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時候,依舊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開始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心智自覺開啟的時候。這樣的成長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的成長。
5.人在特定的年齡階段就應該讀特定的名家名作,一旦錯過了這個閱讀階段,我們不但會失去閱讀的愿望,而且也難以收到特定成長階段所需要的“精神營養”。
6.把教師當作學校的主人。
7.
8.其實,一個人的成長除了同齡的伙伴互相影響之外,一定要有那么一兩位亦師亦友的長者,用他們的人格,用他們的精神智慧,用他們寬闊的胸襟,用他們對后生真誠的欣賞和尊重,來引領年輕人開始漫漫的人生之旅。對一個成長中的生命來說,這無疑也是十分重要的。
1、教育的本質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靈、思維和情感,而不是束縛人、壓抑人、限制人。
2、教育無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的目的隱藏起來的教育,是不動聲色的教育。
3、和學生平等地坐下交流,才知道她們并不是小孩子。
4、
5、學生渴望的不是偏愛,而是公平、公正;得到不應該得到的,會給他留下永遠不能消除的陰影,甚至在他的同學中,他永遠都抬不起頭來。
6、
7、長期以來,用數理化的教學方式來進行語文教學,已經嚴重違背了語文學習的規律,訓練代替不了積累,沒有大量的誦讀、涵詠、感悟和體會,語文水平便不可能提高。
8、教育有時候就這樣奇怪:我們費盡心血和時間經營的——例如課堂教學中老師苦心孤詣的講解輔導——很快就會被孩子們遺忘而我們無意中播下的種子,卻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長成了一棵大樹,讓他們終身受益。每一位善于思考的教師,都因該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我們究該怎樣把這種“有意的”教育和“無意的”教育結合起來。
9、一切教育都應該從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入手。一切制度都必須從關注人本身的需要出發,脫離人文關懷的制度只能成為束縛手腳的鐐銬。
10、
11、
12、我們總是把孩子視為成人,站在成人的立場上審視孩子類似“鬧著玩”的錯誤,結果就是“上綱上線”,就是道德品質的大是大非問題。其實,學生成長道路上的錯誤,就像學習走路的幼兒跌跟頭,絕大部分和道德品質沒有多大關系。
1、最好的教育應該是著眼于孩子一生的發展的教育,應該是關注孩子心靈的教育,應當是使師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樂的教育。
2、考試,是芝麻是西瓜,是一個很大的西瓜。
3、
4、1998年提出“發揮高中龍頭作用,一種靠改革為突破口,帶動初中中小學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思路。
5、
6、
7、對教學工作的領導,行政命令是靠不住的。
1、面對挑戰,我相信,只要踏踏實實一步步走好,路,自然也就有了。
2、把最重要的事情首先干好!
3、還沒有統一的思想,寧愿放下不做。
4、有效的管理一定是最簡單的。對學校評估的指標越細,反而越不準確。
5、管理應當借鑒“裁縫”的做法:根據身材,訂做衣服。
6、想起了農民種地,他們從來不強迫莊稼按照一個模式生長——因為他們知道那樣做肯定是徒勞無意義的,他們只是勤勉地澆水、施肥、噴灑農藥,為每一顆莊稼按照自己的方式盡情地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于是,他們在秋天才有了屬于自己的那份沉甸甸的收獲。
7、 看來,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和情感方式投入學習,比怎樣學習、學習什么更重要。
8、 什么時候孩子們會在我們的課堂上學會獨立思考了,什么時候孩子們能夠探尋屬于自己的答案了,我們的教育也就成功了。
9、 最大限度地尊重學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學生的學習差異,尊重學生的自我選擇,這是教育的永恒!
10、 改到深處是制度。
1、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失去了它們,任何教育都將是徒勞的。
2、當一個孩子感受到來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時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開始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的心智自覺開啟的時候。這樣的成長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的成長。
3、人的精神成長和生理發育是一樣的,對“營養”的需求也是分階段的。人在特定的年齡階段就應該讀特定的名家名作,一旦錯過了這個閱讀階段,我們不但會失去閱讀的欲望,而且也難以吸收特定成長階段所需要的“精神營養”。在什么樣的年齡段讀什么樣的書,這應當成為指導學生閱讀的重要原則。
4、青年時期的朋友群體至關重要。在貧乏的物質生活面前,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大家相聚在一起,有共同的愛好和追求支撐著,雖然個性不同,但卻自然而然地學會了彼此包容,學會了互相欣賞,學會了和諧相處。每個朋友都是對方的鏡子,每個朋友都是對方的老師,相處的過程就是共同成長的過程。
對于一個年輕的生命,這不就是最好最自然的教育嗎?
5、教育的本質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靈、思維和情感,而不是束縛人、壓抑人、限制人。
6、教育與警察不同,教育的成功絕不是抓出一個小偷,它還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用情感改變一個孩子的心靈 ……
7、訓練代替不了積累,沒有大量的誦讀、涵詠、感悟和體驗,語文水平便不可能提高。
8、寫在紙上,掛在嘴上,貼在墻上,并不難。但要把它寫到每一個教職員工和每一個學生的心上,化作每一個人的活的靈魂,就不容易了。
教育是塑造心靈的藝術,教育的偉大、神圣在此,教育的艱難也在此。
9、互相協作。“你是天下第一,也要由天下第二來幫你。”
10 、原則性與靈活性。“只有集體意志的原則性,原則性才有權威;只有建立在集體基礎上的靈活性,靈活性才真正有效。個人的 ‘ 靈活性 ' 常常是既害別人,又害集體,時間一長,也必然害了自己。”
11 、我們是一個集體,一個目標,我們的每一項工作都至關重要,互為條件;習慣于因循是危險的,因為往往走入死胡同。
12 、辦任何一件事情不可能從良好的開端跳向令人陶醉的成功,因為這中間必然有挫折,只是我們如何對待的問題。
13 、一個人認為自己重要的背后,其實是他心靈深處沉甸甸的責任意識!
每一位員工都感到自己重要,每一個人都有了沉甸甸的責任意識——有了這樣一支隊伍,我們還有什么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呢!
14 、在成就學生的同時成就自我。
15 、學生的成長固然需要老師的引領,但歸根結底是學生自己在成長,我們永遠無法代替他們成長。過去,我們做好心的“警察”,當勤勞的“保姆”,剝奪了多少本應屬于學生自己的時間,侵占了多少本應學生自我發展的空間。這種“管教”式的教育,學生處在被動的狀態,學到了知識,但失去了自我。放開孩子的手腳吧,讓他們自己走路,也許他們能夠更快地奔跑起來!
16 、學生的潛能就像空氣,可以壓縮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廣廈——就看我們給他們提供什么樣的空間。
17 、哪里閃光就從哪里打造。
內在的動力決定著人成長的速度。
18 、一種真正科學有效的符合人性的制約,應當既能夠約束人又能夠解放人。它約束的是對事業不利的行為,解放的則是人的創造精神和積極性。
19 、對于一個成長中的學生來說,失敗固然是成功之母,可失敗多了,就成了成功的“后娘”。所以我們更加堅信,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20 、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工業的特征是流水線,是標準化,而農業的特征是生態化、多元化。學會用生態的多元的觀點來看我們的孩子,我們就會發現大樹有大樹的風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為生物的多樣性,才顯得如此生機勃勃、如此美侖美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