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新教師來說,堅持聽課,可使自己盡快成長。那么,新教師在聽課時應該怎樣聽呢?
聽課時該聽什么?
聽一節課,應有一個明確的目的,對新教師來說,聽課需要關注兩個方面:
關注教師的教。新教師不同于學生,聽課的目的是回去教學生,所以,首要目的是要看指導教師怎樣教。一般要注意如下幾點:
1.課的結構。課的結構是指課的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順序和時間分配。課型不同,課的結構也不同。新教師在聽課時,要看指導教師是怎樣安排課堂結構的。例如:教學目標在何時采用何種方式呈現才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的好奇,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如何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使學生有意識的從認知結構中提取并激活相關舊知識;怎樣進行創設教學情境,導入新課的教學;怎樣通過簡明、準確、生動的語言系統呈現新內容;采取何種方式完成對新內容的鞏固;如何設計多種形式的練習,加強知識的應用與遷移。除了注意每個環節的實現方式,還要注意時間安排,否則就會出現一節課“前松后緊”或“前緊后松”的不合理狀況,使課堂結構顯得不夠嚴謹。
2.重點與難點的突破。一節課的重點與難點能否突破,標志著這節課的成功與否。重點內容通常是指在教材中或因講述詳細所占篇幅大,或是歸納的結論、規律所占地位突出。難點是指大部分學生難于理解、掌握、運用的內容,有來自教材的難點,也有來自學生的難點。聽課時就要聽指導教師是怎樣通過縱橫聯系學生已有知識啟發引導、舉例說明、化難為易、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這些往往是他們積累多年教學經驗的所得。
3.板書及教學媒體的運用。一般來說,板書要詳略得當,重點突出,能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層次分明、脈絡清晰;增強直觀效果,同時也有利于引導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此外,板書還具有訓練學生的隨意注意的主動性,便于課堂小結和課后復習等功效。教學媒體是對教學起輔助作用的。恰當運用多媒體,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課堂教學信息的容量,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接受能力。但是多媒體運用不是多多益善,先進的多媒體未必收到良好效果。所以在聽課時要注意結合教學內容,看指導教師對多媒體的選擇、運用是否行之有效。
4.課堂氣氛。課堂氣氛是彌漫、充盈與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景氛圍。這種氛圍如果是和諧融洽、民主平等的,就能激發學生的潛能,樹立學習的信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一位好教師能夠創設一種愉悅、和諧、充滿人文情懷的課堂氛圍。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能夠平等對話,完成情感交流;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能夠共同創造奇跡,喚醒各自沉睡的潛能和時空;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才會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教師是通過何種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發揮主體地位的?是以激情感染學生,還是用親切的語言鼓舞學生?這些都是新教師聽課時需要特別注意的。
關注學生的學。對于學生的學習活動,新教師應該關注:學生是否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學習活動中學生經常做出怎樣的情緒反應?學生是否樂于參與思考、討論、爭辯、動手操作?是否經常積極主動地提出疑問?學生活動(或練習)的時間是否充裕得當?學生自學習慣、讀書習慣、書寫習慣、學習方法是否養成?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等。
聽課時的角色定位
在聽課時,新教師應該把自己定位為以下兩種角色:
1.審美者。新教師在聽課時的最佳角色應該是審美者而不是批評家,要多學習老教師的長處與閃光點,為我所用。從這個角度講,新教師不僅要用美的眼光去感受老教師的儀態美、語言美、板書美、直觀教具美等外在的美,還要去領略老教師如何通過精巧的構思、嚴密的推理、嚴肅的實證來充分展示科學的理性美,更要用心去體會教學過程中的尊重、發現、合作與共享,這是更高境界的美,值得我們去永遠追求。
2.參與者。新教師在聽課時應把自己定位為教學活動中的參與者、組織者,而不是旁觀者。新教師如果把自己定位為課堂教學的的旁觀者,聽課前無充分準備,聽課過程中無視學生的課堂活動,不重視收集學生課堂反饋信息,就不能了解指導教師的意圖,無法獲取學生全面的、真實的課堂表現。只有有“備”而聽,而且從思想上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并盡可能以學生的身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能獲取第一手材料,從而為自己上好每一堂課奠定好基礎。
聽課后的反思與總結。
聽課后,要認真思考。指導教師的課,不一定沒有缺點,一節課的好壞,不同時期、不同學科有不盡相同的評價標準。此外,一堂好課還要做到:要有科學性。這里的科學性一指呈現的材料、知識、觀點必須是正確的;二指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要有特色。一節成功的課必須包含著教師特有的教學風格,沒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就很難把課講出色。同時必須體現一定的教育思想。一節課要有足夠的信息量,而且結構嚴謹,密度合理。
當確定為一堂好課后,就要進一步思考這樣一些問題:教師對教材為何這樣處理?換成自己又該如何處理?教師是怎樣把復雜問題轉化為簡單問題的?自己應怎樣對“閃光點”活學活用?思考之后,要和自己的備課思路進行對比分析,大膽的去粗取精,揚長避短,寫出符合自己特點的教案,并付諸實施,但不能生搬硬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