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四境界
錢夢龍
想起王靜安在《人間詞話》里提出的“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我想,語文教育作為塑造人的靈魂的崇高事業,不可謂不大,其中自然也有大學問在,同樣可以由低到高、由淺及深分為四種境界。故效顰王氏,用幾句形成的詩句概括之。
“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此第一境也。這一境界屬于實踐操作層面。處于這一層面的老師能夠踏踏實實地備好課、上好課,能夠組織有效的訓練。為了提高教學效率,他們兢兢業業,不怕付出艱苦的勞動。因此,他們所教的學生一般都成績優良。但是,他們的不足是明顯的。由于僅僅停留在實踐操作的層面,他們對事物的因果關系缺乏必要的認識,教學的成敗得失往往帶有偶然性,有時就難免產生一點成敗難卜的惶恐。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此第二境也。這一境屬于經驗積累的層面。處于這一層面的老師開始重視總結和積累總結成功的經驗,因而能夠比較自覺地從自身的實踐中把握事物間一定的因果聯系。他們開始發表文章,內容大多是回顧和介紹教學過程中某些被實踐證明有效的做法或招式。但是,由于個人實踐所固有的局限性,他們對事物因果關系的把握往往是淺層的、局部的,尚未上升為對語文教育內在規律的認識。他們的理論視野不夠開闊,思維還停留在解說事實的層面上。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此第三境也。這一境界屬于理論探索的層面,是語文教學的較高境界。達到這一層面的老師,能夠在積累經驗的基礎上作進一步的理論思考;他們不滿足于僅僅如實描述個人的體驗和心得,而力圖透過表層的現象、經驗,上升到對事物內在、普遍規律的認識。他們的教學實踐和他們撰寫的教學論文,都明顯地表現出自覺的理論追求。他們對語文教育的理解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深度。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此第四境也。這一境屬于形成語文教育思想、風格或體系的層面。這是語文教育的最高境界。達到這一層面的老師,完全進入了語文教育的自由王國。他們并不刻意表明自己追求某種理論,因為他們的理論精髓完全來自于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實踐;他們視野開闊,個性鮮明,教學上則揮灑自如,游刃有余,隨心所欲不逾矩——這“矩”,就是他們對語文教學內在規律的深刻認識。他們也許并不明確宣布自己建構了什么“體系”,創造了什么“風格”,但是人們從他們全部的教育教學實踐和言論中,分明感覺到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一種獨特的風格的存在。這是有志于獻身教育事業的教師祈求達到的最高境界!
我教了一輩子語文,主觀上確實很想干得更出色些,但囿于個人的學識和能力,直到1993年退休,我仍然徘徊在第三境界的門外,遑談第四境界了。因此,當我放眼21世紀中國語文教壇時候,自然就格外熱切的寄希望于后來者。我希望看到我的年輕的同行中有盡可能多的人登堂入室,進入語文教育的第三境界,直至第四境界。21世紀的中國應該有新一代的語文教育名師、大家,新一代的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