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賈寶玉,他生在一個貴族家庭,享盡了人世間的榮華富貴,也受盡了束縛。書中敘述尚在孩提之間的寶玉,說“他天性所稟,一片愚拙偏僻,視姊妹兄弟皆如一體,并無親疏遠近之別。”黛玉、寶釵初進府,寶玉把家親眷屬看得如同自身同體一般沒有區(qū)別,真正難能可貴。佛教說“眾生平等”,的確是賈寶玉身上為人處世的突出優(yōu)點。他不依長依勢壓人,和睦相處,自尊自愛,不生事端,清凈和平。對園里的姐妹更是關懷備至,為湘云蓋被,對黛玉更是極盡溫存。他與丫鬟之間無主仆之分,敬重襲人,為麝月篦頭,給晴雯畫眉。晴雯病了,醫(yī)生一請再請,親自查驗、調整處方,親自熬藥服侍。寶玉對別人平等無二,但對自己則擁有一顆出離之心。他恨生在這侯門公府之家,將自己的肉身視為污濁。那昌明隆盛之邦,詩禮簪纓之族,花柳繁華之地,溫柔富貴之鄉(xiāng),卻掩藏了太多的骯臟與丑陋。在第二十二回,那段《寄生草》是寶玉開悟的一個機鋒,他參悟禪機,受到黛玉等人嘲笑。黛玉對寶玉說:“你道‘無可云證,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據(jù)我看來,還未盡善。我還續(xù)兩句云:‘無立足境,方是干凈。’寶釵當即念了一首六祖惠能的佛詩,他們從道學談到了佛學,在認識上可說相當透徹,并非泛泛空談。我們可以從黛玉、寶釵身上感悟到超凡的佛性精神,這是曹雪芹高妙的一筆,為日后薄玉徹底地解脫、悟正法避邪道作了準備。
塵世萬物皆歸虛空,《紅樓夢》中多處隱含了這個佛家思想。無空不自在,自在無不空。要做到這一點,對于一個生活在凡塵之中的人是很不易的。日月如梭,人生易老,世間的情欲無法看透看破。若說《寄生草》給了寶玉感悟,第二十七回黛玉葬花則讓寶玉發(fā)出一段空漠的言語:試想林黛玉的花顏月貌,將來亦到無可尋覓之時,寧不心碎腸斷,既黛玉終歸無可尋覓之時,推之于他人,如寶釵、香菱、襲人等,亦可以到無可尋覓之時矣。寶釵等終歸無可尋覓之時,則自己又安在呢?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將來斯處、斯園、斯花、斯柳,又不知當屬誰姓?——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復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時此際,如何解釋這段悲傷!人生八苦,孰能左右?人事變遷,何可擺布?一切都是無常,人在六道輪回中,生死不定,去向不明,苦海無邊。紅塵大廈千年計,白骨荒郊一土丘。寶玉對仕宦之道、安邦濟世之學不僅痛恨有加,而且天生就有一種厭惡之心。
皆道時事無常,佛家經(jīng)義中的無常思想,在《紅樓夢》中,也是多處可以找到它的影子。第三十一回寫道:那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她想的也有道理。她說:“人有聚就有散,聚時喜歡,到散時豈不清冷?既清冷則生感傷,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兒開的時候兒叫人愛,到謝的時候兒便增了許多惆悵,所以倒是不開的好。”故此,人以為歡喜時,她反以為悲慟。那寶玉的性情只愿人常聚不散,花常開不謝;及到筵散花謝,雖有萬種悲傷,也就沒奈何了。因此今日之筵,大家無興散了,黛玉還不覺怎么著,倒是寶玉心中悶悶不樂,回至房中,長吁短嘆。這里用黛玉之心思在闡述無常苦多的道理,借寶玉的情多來襯托黛玉的出離之心。黛玉是個鐘靈毓秀的女子,其悟性是極高的。而寶玉又是否真的沒有黛玉這般徹底的醒悟呢?寶玉對染了塵濁之物有著厭煩之心,比如他常愛砸東西,尤其是他的那塊玉,砸過好幾回。還有晴雯撕扇子,他也覺得痛快。直到最后,他厭惡人世,只有獨善其身,飄然遠去,與佛結緣,才是真正的解脫。
妙玉自小體弱多病,必須出家修行方可免除一生病災。這一點,和黛玉頗為相似。所不同的是,妙玉出了家,獲得六七年的清修生活。而黛玉卻終究沒能抵過塵寰,一生病痛纏身。佛家講眾生平等,而妙玉連劉姥姥喝過的茶杯都不要,嫌其骯臟。她有潔癖,也決不是佛道的心地清凈。很多人認為妙玉修行走火入魔,而這個魔,是心魔,她在參禪中染了人世習俗。她見了寶玉,更是情為之所動了。喝茶時,毫不避嫌,用自己平日的茶杯給寶玉。寶玉過生日,她寫拜帖送去,自稱檻外人。寶玉那年去櫳翠庵乞梅花,一貫冷漠的妙玉,竟給了他好些。她本來心情平靜與惜春下棋,見著寶玉,紅臉不敢理睬,回去打坐更是心神恍惚。這些都可以看出妙玉身在出家、心系俗世、為情所牽。她持咒的法力還不夠,她的菩提戒心還欠缺。最后的續(xù)書,寫妙玉被一幫采花大盜用香熏昏了搶走,其下場很是凄慘。欲潔何曾潔,云空未必空。也許曹雪芹的筆觸會圓潤脫俗些,妙玉最后就算陷入泥潭中,也未必會這般悲慘。
賈府的姐妹中,惜春年紀最小,她心靈純凈,白璧無瑕。平日很少與人交往,只常與修行人妙玉下棋。當她親眼目睹眾姐妹都遭遇凄涼的命運,而府內(nèi)的丑陋更讓她生厭。她具有慧眼,厭離骯臟的現(xiàn)實,最后鉸斷青絲,做了尼姑。在第五回太虛幻境“金陵十二釵正冊”一頁上,畫著一所古廟,里面有一美人,在內(nèi)看經(jīng)獨坐。其判云: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惜春出家修行是必然的結局。
柳湘蓮是個江湖藝人,行蹤不定,卻也是個俠義之士。他曾經(jīng)痛打過行為污濁的呆霸王薛蟠,卻又在異鄉(xiāng)為薛蟠趕走劫匪,撥刀相助。然而他又做了一件后悔莫及的不義之事。他以傳家之寶鴛鴦劍為信物同尤三姐許諾之后,又因為聽到了寧府的骯贓丑聞,要反悔退親,索回祖?zhèn)鲗殑ΑMZ璉爭執(zhí)時,被三姐聽到,三姐當即出房,自刎而死。柳湘蓮不知三姐是如此忠貞剛烈之女子,后悔莫及。最后經(jīng)瘋道人數(shù)句冷言,打破迷關,截發(fā)修行去了。只見他飄然遠去的身影,消失在茫茫的塵世。
曹雪芹有濃厚的宗教情懷,他也經(jīng)歷了一場夢幻般的生活變遷。由“當年笏滿床”的大戶人家倫落為“舉家食粥酒常賒”的山居貧民。在如夢的人生里,使他悟到了“一切皆空,終歸于無”的佛學思想。“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他用自己辛酸的經(jīng)歷道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受苦受難的眾生想著佛像的安詳儀容和西方凈土極樂世界的莊嚴妙境。那是一個美好的去處,沒有人世煩惱,只有空靈的梵音,七寶蓮臺,佛光普照。清凈的禪院多隱于幽雅的山林,那枝一塵不染的蓮花打動了許多世人的心靈。當一切都空了,是否真的可以免去輪回之苦?就讓我以越劇紅樓夢的主題曲做本文的結語吧。休笑前人癡,由來同一夢。繡金翠袖,難揾悲金悼玉淚。菱花鏡里,誰擁曠世情種。羅帶同心結未成,鵲橋長恨無歸路。紅樓今猶在,唯有風月鑒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