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德:人才培養關鍵在教師 ——從德育到核心素養
2017-09-14 翟晉玉 王湘蓉
林崇德: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課題組組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兼教育學·心理學部召集人,教育部心理健康專家指導委員會負責人。在我國心理學界和教育界有廣泛影響,被核心期刊《中小學管理》譽為“中國基礎教育的播火者”。美國《肯特信使報》把他與美國當代教育家本杰明·斯波克(B.Spock)相媲美。
本刊特約記者翟晉玉 本刊記者王湘蓉
1960年5月,19歲的林崇德即將從上海中學高中畢業,他憧憬著要當新時期詹天佑式的鐵路工程師。在那個崇尚以工業技術建設國家的“大躍進”年代,他和許多躊躇滿志的熱血青年一樣,希望用科學技術報效祖國。
然而,連林崇德自己也沒有想到的是,他的人生之路隨之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他沒有成為行走在崇山峻嶺之間的工程師,而是登上三尺講臺成為一名教師。促成這一變化的是林崇德當時的高三班主任。這位班主任對教育事業的滿腔熱情深深感動了林崇德,使他決意接過老師手中的教鞭。高中畢業時,他滿懷激情地把大學報考表上的所有志愿都填為“師范”兩字,結果如愿以償,被全國師范院校的排頭兵北京師范大學(以下簡稱“北師大”)錄取。
大學畢業后,林崇德在中小學做了13年教師。1978年9月,林崇德考回母校當研究生,師從著名心理學家朱智賢教授,1980年5月提前畢業,留校任教,這一教就是37年。加上前面在中小學任教的13年,至今他已在杏壇耕耘了整整50年。不僅在學術上成就卓著,在教書育人上更是成果斐然,弟子高足遍布全國乃至海外,可謂桃李滿天下。
教師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
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在北師大主樓心理學院辦公室里,林崇德對記者侃侃而談:他自己的童年經歷,當前教育的諸多問題,以及由他領銜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1941年,林崇德出生于“東海明珠”浙江省象山縣石浦鎮。在海邊長大的他,對大海有很深的感情。在兵荒馬亂的二十世紀40年代,他的童年和許多人一樣充滿艱辛。也正是這種艱辛培養了林崇德吃苦耐勞的品格,他從小就很懂事,經常幫助家里干活,八九歲就學會去井邊打水,十歲就能上山打柴。這樣的勞動練就了他一副好身體。后來在北師大讀書時,他曾經參加校舉重隊,并取得優異成績。
“我自己的性格有兩個最大的特點,一是豁達,二是勤奮。是大海教會了我在逆境中保持豁達;是善良、勤勞、真誠的母親教會了我勤奮。”林崇德說,豁達和勤奮是“人生發展的兩個風火輪”,這也是他一生的座右銘。
林崇德強調,教師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要相信自己的學生,也相信自己能夠把學生教好。他原先在北京一所秩序非常混亂的學校工作,學生上課的時候牽著羊進課堂,捉弄女教師,打群架……即使這樣,他仍然“期待著他們(學生)能夠成長進步,這就是我的教育理念”。
這樣的理念來自于林崇德自己的經歷。1954年,小學畢業的林崇德考入上海一所公立學校。當時,班主任有一點看不起他,看同學們給林崇德起外號,竟然也跟著喊他的外號。在當時的大城市,這種對來自小城鎮學生的偏見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
也可能“時來運轉”,初中二年級時,班里新來了一位班主任,“這個老師太了不起了,他相信我們班每個學生都能夠成長,都能夠成才”。心理學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在這位老師身上用“名副其實”。他在班里面對班干部說:“你們覺得林崇德聰明嗎?我看并不見得,但是他的刻苦勁可能是我們班第一,我們應該向他學習。”這句話在班里傳開,林崇德激動得熱淚盈眶。在張老師的指導關心和滿腔熱忱的鼓勵下,林崇德以九比一的比例考上了著名的上海中學。
自己的親身經歷使林崇德認識到,人才的培養,基礎教育的質量,關鍵還在教師。
“教師的成功,在于培養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不想超過老師的學生不是好學生,不想學生超過自己的老師不是好老師。否則一代不如一代,民族的興旺發達,國家的繁榮昌盛還有什么指望?”林崇德希望他的學生超過自己,也希望以后的學生再超過他的學生。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如今,林崇德的愿望已經基本實現。他的學生、后來成為北師大校長的董奇教授創建了國家第一個心理學重點實驗室。然而董奇卻說:“我們這些林老師的弟子,都是林老師的成果。”
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
德育和心理健康是當前教育面臨的突出問題,然而,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學校、家庭,對此都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盡管林崇德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智力和思維,但作為一名密切關注基礎教育的教師,他非常重視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品德問題的研究。早在1983年,林崇德就在國內率先提出重視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他建構了中國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框架,不僅從1997年起,至今一直擔任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委員會主任,而且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帶領“災后中小學生心理疏導”課題組深入災區,歷時3年,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這項成果在中央電視臺為災后3年總結的節目上做了展示,在國際相關雜志上發表文章十余篇。《災后中小學生心理疏導研究》獲得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林崇德認為,培養一個人的品德與發展智力和思維同樣重要。“如果說,在人生的大舞臺上,人人都戴著個性的面具,那么品德就是面具上的主色調”,“人要像鷹那樣高飛,就需借助堅強的翅膀。這翅膀就是智慧與美德”。
他甚至認為,“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內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個教育工作的基礎”。
在德育方面,林崇德做出了許多研究和探索。“德育工作必須回歸到德育的科學性上。”要根據孩子不同年齡段的身心發展特征做好整體規劃,更加突出個體,從個體的成長背景中尋找根源和解決辦法。林崇德希望德育改革能夠深入進行,能夠從生活實踐入手,變大道理為小道理。讓孩子從小做起,從身邊的人和事學起。
林崇德認為,在學校德育工作中,教師的作用很重要,特別是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為了當好班主任,必須明確班主任的職責和任務。“班主任的首要任務是領導班級的德育,也就是教書育人問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進行班級的日常管理,指導校外活動,聯系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
“我不僅僅把教師的工作理解為授業解惑,更自覺地把它看成是教書育人并為之終生奮斗的目標。”林崇德說,“我愿堅守三尺講臺,讓學生遍布四面八方;我們總會兩鬢斑白,青春卻會延續在學生身上。”
創造力的培養必須從小開始
為什么我們的學生考試成績很好,卻缺乏創造力?林崇德認為,這和我們的教育密切相關。當前教育確實存在不少問題,甚至可以用“失衡”兩個字來形容。“改變這種教育失衡是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因此,要從教育創新入手,注重創新人才培養。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林崇德就提出,創造性人才=創造性思維+創造性人格。他認為,培養創造性人才,不僅要重視培養創造性思維,而且要關注創造性人格的培養。“不能簡單地講創造性思維天賦,重要的是要看后天培養結果。不要把創造性僅僅局限于智育,而應將其貫穿于整個教育中。”
林崇德強調,從小對學生的獨立性和實踐能力培養不夠,是影響學生創造力發展的重要原因。
“創造性的培養必須從小開始。創造性教育應貫穿在日常教育之中,它不是另起爐灶的一種新的教育體制,而是教育改革的一項內容。”林崇德說,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和造就要靠創造性教育來實現。
林崇德認為,在創造性教育中,第一要提倡學校環境的創造性。這主要包括校長的指導思想、學校管理、環境布置、教學評估體系,以及班級氣氛等多種學校因素。第二要建設創造型的教師隊伍。第三要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的習慣。
他有一本《學習與發展》的專著,自1990年以來陸續四次再版,這是他對其26省、自治區、直轄市實驗點的研究總結。他以思維品質的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為基礎來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他的實驗研究使上萬名中小學教師受益,提高了30多萬學生的創造性。
重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二十一世紀更是信息和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學生所學的許多知識還沒畢業就已經過時了。那么,在人生有限的時間里,我們應該培養學生哪些最核心的知識、能力和素養呢?
這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許多國家在探索中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二十一世紀初,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養”結構模型。隨后,美國、英國、芬蘭、澳大利亞等世界上的一些主要發達國家,也紛紛啟動了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目標體系研究,希望能夠遴選出符合自己國家需求的核心素養指標,并進一步開發完善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的課程改革方案,全面提升自己的教育質量。
2016年9月13日,由林崇德任課題組總負責人,北京師范大學領銜、多所大學共同參與研究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發布。該框架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維度定義“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框架發布后,“核心素養”迅速成為當前教育領域關注的焦點,并成為網絡“熱詞”。在受到專家學者和一些教師的廣泛肯定和贊揚的同時,也有人提出了一些異議。林崇德說:“我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一項長期的研究課題,我們的研究工作還處于探索階段,未來將在教育實踐中進一步豐富完善。”
事實上,研究和確定學生核心素養的內涵是一項極其復雜的工作,需要認知科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多方面的深厚學養。“學生核心素養研究是一項高度專業化的工作,必須基于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依靠科學的程序和方法。而心理學是研究人的身心發展規律的科學,并且在學生品格與能力發展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研究經驗和研究成果。”林崇德說,面對這一時代命題,他們的研究團隊承擔了教育部的這項重大委托課題,遴選和界定中國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
框架之所以選擇用“素養”這個詞,而非知識、技能或能力,是因為“素養”一詞的含義比知識和技能更加寬廣。“它既包括傳統的教育領域的知識、能力,又包括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超越知識和技能的內涵,可以矯正過去重知識、輕能力、忽略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偏失,更加完善和系統地反映教育目標和素質教育理念。”林崇德說。
核心素養的范疇超越了行為主義層面的能力,涵蓋態度、知識與能力等方面,體現了全人教育的理念,代表了個體普遍應達到的共同必要素養和最低共同要求,是每個個體都必須獲得的不可或缺的素養。
林崇德強調,核心素養主要是后天學習的結果,可以通過各教育階段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加以培養。“培養的過程側重學生的自主探究和自我體驗,更多地依靠學生自身在實踐中的摸索、積累和體悟,是個體認知與元認知建構的過程,是在外界引導下的自我發展、自我超越、自我升華的過程。”
“從本質上來講,關注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就是關注‘面向未來教育要培養怎樣的人’這一問題。”林崇德說。
林崇德呼吁,全國有權之士、有識之士和有志之士要重視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他看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樹什么人”的“教育DNA”,有效整合了個人、社會和國家三個層面對學生發展的要求,是對素質教育內涵的豐富與深化。
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終身教授、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如此評價核心素養框架的意義:“核心素養的提出,是中國教育、育人理念與國際接軌的重要表現,標志著國內教育方向從對知識、技能的關注轉移到對‘人本’的關注。”
來源:當代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