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文課要有瑯瑯的讀書聲
我們的祖先把學習稱為“讀書”、“念書”,把上學的人稱為“讀書人”,其實這是抓住了語文學習的關鍵。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要做到這些,就必須注重讀書。讀是根本,沒有讀,就沒有感悟和理解,也就沒有語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只有“熟讀”才能“精思”。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最直觀表現莫過于一個人的語感如何,特級教師于永正就曾說:“培養語感的重要途徑是誦讀。”
語文課不能沒有瑯瑯的書聲。周益民老師執教的《這里有個顛倒的世界》,其實就是將“讀”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自始至終師生都讀得那樣投入,那樣深情,而又那樣自然。語文課應該以讀為主,應該通過讀解決語感的問題。很多課文學生可以通過讀,讀出教師想要講的東西。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細細品讀、深情誦讀、靜心默讀中品評感悟及體味領會語言文字之美,用心靈和作者對話,從而領會作者的言外之意。《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語文課要有激蕩的情感味
提倡“語文味”,就是強調語文課要富有情感,要讓豐富的情感激蕩于課堂。語文課,需要的是激情,需要的是“語文味”。語文教育更需要的是激情,需要的是詩意,需要洋溢浪漫主義的情懷。試想一下,一個在課堂上毫無激情的語文教師,會教出一群怎樣的學生?現在的語文教學,有的是知識的傳授,缺的是情感的熏陶,現行的教材內容都是經過專家、教授精選出來的,教師應該準確地抓住教材中的情感點和學生的情感點,在二者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使學生在激蕩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勵,在高昂的情緒中產生想象和頓悟。當然,教師的情感投入是至關重要的。我在觀摩于永正老師執教《第一次抱母親》的教學實錄時發現,于老師就是一個善于以情激情的老師。整堂課,于老師引導學生盡情地讀、盡情地感悟、盡情地說,讓學生從整體上審視、感受,叩開學生豐富的感情世界大門,使情感在學生的朗讀中飛揚,將學生的心浪一層層向前推進。
把握課文的文學特性,注重情感的激發與感染,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只有在課堂上撥動學生們的心弦,讓情滿課堂,讓情與智和諧共生,課堂才能激情澎湃,處處閃耀出動人的靈性。
三、語文課要充滿生命體驗
我們先來看下面的一個教學片斷。(這是教學展示活動中一位骨干教師執教《螳螂捕蟬》時的一組課堂鏡頭)
師:同學們,文章的九、十自然段向我們敘述了“螳螂捕蟬”這個故事。請大家用心地讀一讀。
師:(學生讀完后)“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有意思嗎?
生:有意思。
師:你能談一談哪些地方有意思嗎?
生:螳螂正在專注地捕蟬,卻不知道黃雀正虎視眈眈地想吃它。我覺得這兒很有意思。
生:我覺得黃雀也很有意思。它只知道捕食螳螂,卻不知道后面的那位少年正盯著它呢!
師:是啊,他們都沒有發現自己的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它們正面臨著死亡的威脅。你能通過朗讀讓我們感受到這個故事“有意思”嗎?
(學生自由練習讀書,要讀出故事的“有意思”,等待教師指名朗讀。)
弱肉強食,每一個幼小生命的背后都可能潛伏著滅頂之災。可是,學生不僅沒有動一絲惻隱之心,反而在教師的“唆使”下感到這個故事“有意思”,并且還繪聲繪色地進行著“有意思”的朗讀,不知道這是教育的成功,還是教育的悲哀呢?
現在的孩子對生命缺少基本的敬畏感,對親人、同學也顯得異常冷漠。今年暑期CCTV-8熱播的電視連續劇《名校》中的一群孩子不就有這樣的傾向嗎?難道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難道從事教育工作的,尤其是語文教師不應該為此做點什么嗎?我最喜歡這樣一句話:“教育的使命,不在于創造奇跡,而在于喚醒夢想,激發潛能。”課堂就是喚醒夢想,激發潛能的舞臺,是學生生命成長的重要陣地,課堂教學的本質意義不僅僅在于傳授知識技能,更在于努力地促進學生智慧、情感、精神等多方面的發展。
我們再來看竇桂梅老師在《村居》中一個教學片斷。
《村居》中,竇老師引領學生讀出詩中的一幅又一幅畫面后,說:小兒醉了,翁媼醉了,詩人醉了,我們也醉了,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而后問一大兒(學生):你整日鋤豆溪東,不感到勞累嗎?……啊,你一定憧憬著“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美景吧!……那小兒不正是“夢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溪里蓮蓬處”嗎?
沉浸在這樣優美的詩文語言當中,學生的語文素養,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怎么會得不到提高呢?學生的情感何愁受不到良好的熏陶呢?如此充滿生命體驗的活力智慧課堂,是每個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也應成為一線語文教師不懈追求的理想課堂。
在新的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今天,教育呼喚生命,語文呼喚本色。如果語文課堂真正充滿了“語文味”,學生就一定能徜徉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天地里,感受語文無窮無盡的魅力,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與個性發展。具有“語文味”的、鮮活的而又充滿激情與智慧的課堂,才能真正為學生的生命成長奠基。
(來源:中國論文網。謝謝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