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父》張志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在唐代,小令詞的清空和王維一派水墨畫的沖淡,可以說是互為輝映的雙璧。詞人而兼畫家的張志和,正是把握了這一藝術瑰寶的高手。他把高遠的情思外化為清空的意境,又把質樸玲瓏的語感,提煉為翛然脫俗的沖淡意趣,從而使他的詞作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高蹈風格。他傳世之作有《漁父》詞五首,但另外四首都為這一首的光輝所掩蓋。也正因為有這一首短短的詞,張志和得以傳名千古。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這首小令的前兩句是說,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的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鱖魚在歡快的游著,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樣的鮮艷飽滿。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小令的這幾句是說,江岸一位老翁戴著青色的箬笠,披著綠色的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的垂釣,他被美麗的春景迷住了,連下雨都不回家。
盡管詩是時間的藝術,畫是空間的藝術,一動一靜,各有特點,然而他們卻又可以相通和互補。張志和是詞人,又是畫家,所以他對淡懷逸志的抒發,是詩畫相兼的。從漁父的長期生活中竊取這么一點:恰是斜風細雨時,江南春色方濃時,而偏偏又是桃花汛泛起時。就這樣,作者寫出了一剎那的空間狀態,相對凝定式的圖畫。與此同時,他還用中國傳統的“散線透視”畫法,以舊吳興縣西的西塞山作為觀察點,幾乎是信手拈來的捕捉了山前的一片景色:高處有水田飛入上空的白鷺鷥,低處有落英繽紛的春水綠波,以及引起人們鮮美味覺的大口細鱗的肥嫩鱖魚。作為圖畫中心的,則是頭戴“青箬笠”、身披綠蓑衣的漁父。而從這些互為烘托的靜態的空間結構中,分明又通過景物生氣的渲染,抒發出漁父內心翛然自得的動態。鷺在飛,水在流,魚在潑辣的嬉逐,一切景物都是那么新鮮、清麗、秀潤,當然漁父也就被當前的景物所吸引,產生了自然、淳樸的意趣和不愿離開這一迷人的世界的深情。你看“斜風細雨不須歸”,對漁父來說,不正是他對美的發現,美的執著么?在斜風細雨中,漁父體驗到鷺鷥的飛翔更為飄逸,漂流在水里的桃花瓣格外鮮妍。在這樣優美的環境中垂釣,漁父的心情,就不止是為美陶醉。漁夫所執著的已經不是垂釣,而是作為詞人的內心獨白——我決心以山水之間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終老。這顯然又是畫中之詩,隱伏在西塞山前空間結構背后的時間潛流,悠悠的但終于又是深穩有力的蕩漾著感情的波瀾。就憑這樣的時間和空間的結合,突出了瞬間的靜止狀態,突出了漁父這樣一個寫景人物。
由于取自民間,這首詞的基調清新,質樸見長。但另一方面,由于作者張志和不是一個真正的漁父,而是以“煙波”為寄托的文人式的“釣徒”,所以詞中除了具有民間文學的質樸、清新之氣外,還融合著一種出污泥而不染的古代高蹈文人的淡泊、澄潔的高情遠意。
附錄《漁父》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注釋
①漁歌子:詞牌名。此調原為唐教坊名曲。分單調、雙調二體。單調二十七字,平韻,以張氏此調最為著名。雙調,五十字,仄韻?!稘O歌子》又名《漁父》或《漁父樂》,大概是民間的漁歌。據《詞林紀事》轉引的記載說,張志和曾謁見湖州刺史顏真卿,因為船破舊了,請顏幫助更換,并作《漁歌子》。詞牌《漁歌子》即始于張志和寫的《漁歌子》而得名?!白印奔词恰扒印钡暮喎Q。
②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郯槪阂环N白色的水鳥。
④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
?、蓣Z(guì)魚:淡水魚,江南又稱桂魚,肉質鮮美。
?、摅瑁╮uò)笠:竹葉或竹蔑做的斗笠。
?、咚颍╯uō)衣:用草或棕編制成的雨衣。
?、嗖豁殻翰灰欢ㄒ?/p>
譯文
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鱖魚歡快地游著,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樣的鮮艷而飽滿。江岸一位老翁戴著青色的箬笠,披著綠色的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地垂釣,他被美麗的春景迷住了,連下了雨都不回家。
作者簡介
張志和(730年(庚午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龜齡,漢族,婺州(今浙江金華)人,自號“煙波釣徒”,又號“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詞人和詩人。十六歲參加科舉,以明經擢第,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唐肅宗賜名為“志和”。因事獲罪貶南浦尉,不久赦還。自此看破紅塵,浪跡江湖,隱居祁門赤山鎮。其兄張鶴齡擔心他遁世不歸,在越州(今紹興市)城東筑茅屋讓他居住。史載唐肅宗曾賜他奴婢各一人,張志和讓他們結婚,取名漁童和樵青。著有《玄真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