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掌握快速閱讀的幾種方法
掃描法
掃描法是一種快速瀏覽法。
從形式上看,“掃讀”是粗粗地一掃而過,一目十行、百行,其實這對讀者的要求更高,它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快速閱讀中,能準確挑選出重要信息。實驗證明,視覺(特別是周圍視覺)發達和經過訓練的人一打開書,就能立即發現自己要找的東西。用掃描法閱讀時,最好手里拿一支鉛筆,一邊逐頁翻書,一面把有關材料、人名、主要觀點和重要數據勾畫出來。這樣不僅便于抓住主要的東西,而且可以減少第二次閱讀時的“陌生感”。掃描法還可用在復習中,一本書讀完了,再順手逐頁翻一遍,這樣把細讀中被剖析分開的整體重新連了起來。當然,掃描法用得最多的是在尋找人名、地名、論點和重要數據等資料中。
跳讀法
跳讀法是快速掠過,從中提取精華的閱讀方法,與掃描法不同,它是跳躍式的,略掉一些東西不讀,而掃描法則是逐頁掃過。跳讀法可分為以下幾種。
以標題、重點語句、圖表等為主要閱讀對象。每本書都要開列些章節標題,許多書還用黑體字突出定義和結論。近幾年,有的書出現用方框框出要點;有的用黑體字體現……這些都是作者要讀者留意的地方,是全書、全章和全節的重點所在。通過跳讀法把這些重點連貫起來,構成這本書的“濃縮本”。許多書只需要讀一讀這樣的“濃縮本”就行了。
(1)首尾句讀法。又可分首句讀法、尾句讀法和首尾句同時讀法。一般來說,尤其科學性著作,每小段的首句往往是提綱挈領的一句話,末句是承上啟下的一句話,中間則是推理、補充和例子之類的東西。運用首尾句讀法,只讀每個自然段落的第一句或最末一句,可以迅速抓住全書發展的主線,減少枝節問題的干擾。
(2)選擇跳讀法。選擇自己所需要的與特定主題有關的詞語閱讀,而省去其他的段、句和詞,這多數用于查找文獻資料。
(3)語法詞跳讀法。這種讀法主要是抓住關鍵詞,即名詞、動詞,或者說,主要抓主語、謂語、賓語,而忽略修飾等輔助性句子成分。
(4)隨意跳讀法。
上述4種跳讀法是以書中出現的線索為閱讀的注意點,隨意跳讀法的主觀性很強,它完全根據閱讀者的興趣和思路來找閱讀的注意點,而略去書中的一些章節、句子和詞語。
“消化吸收”的速度三部曲
快速閱讀法要求讀者對書中內容的理解,帶有濃縮知識的特點,在充分消化重點內容后吸取其中的精華。
專家們為此設計了三步曲式的“消化吸收”閱讀法:
第一步,選出最能反映內容實質的相關詞語一一關鍵詞;第二步,將關鍵詞進行有機的組合排列,使它具有完整的意義;第三步,用自己的語言把這些內容表達出來,進而記住它。
你可以采用的正確閱讀速度并不是只有一種。最理想的是能夠運用各種不同的速度來閱讀,而且知道什么時候用什么速度為宜。高速度的閱讀能否取得成效還值得懷疑。只有在你不得不讀并不真正值得閱讀的材料時,高速度才有價值。無論怎樣,閱讀速度的快慢,只是大多數人閱讀問題中的一個小問題而已。
速度練習的10條原則
快速閱讀法要在實踐中反復練習才能掌握,練習中要注意10條原則。
(1)不要重復閱讀。無論多么深奧復雜的書籍,永遠只讀一遍,眼睛不做逆向運動,只有在一章或一節閱讀完復習時,可以重復閱讀。
(2)閱讀時,在思想上將所接收的信息分類,并記住各類的基本內容。
(3)閱讀時不要出聲。朗誦是快速閱讀的最大障礙。閱讀過程中,按一定的節拍練習,這可以起抑制發聲的作用。
(4)閱讀時視線垂直移動,注意擴大末梢視覺。隨著眼球運動能力的提高,逐步過渡到理解性閱讀。
(5)閱讀時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要系統地完成書中規定的各項練習。
(6)邊閱讀,邊理解。閱讀文字時,要分析出關鍵詞和主要概念(這是理解的重點)。請記住,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找出和處理書中的概念和意圖。
(7)閱讀時要采用記憶的主要方法。閱讀的目的決定了記憶的特點,只記憶理解了的內容,即作者的見解和思想,而不要記個別詞句。
(8)要變換閱讀速度。這一點與學會快速閱讀同樣重要。
(9)經常練習,以便鞏固已形成的習慣。
(10)每天應該讀完2份紙、1份專業性雜志和50頁~100頁課文。
快速閱讀的心理要求
擴大閱讀量,提高閱讀效率,是時代對當今青少年提出的一個新的要求。那么,怎樣才能提高閱讀效率呢?要想讀書效果好,必須具備良好的客觀環境和心理環境。其中,心理因素占主導地位。要保持最佳的讀書心理,起碼要具備以下幾點:
一、純潔的心境。就是說,在讀書之前要把一切蕪雜的、混亂的、煩瑣的念頭全部拭去,使心境如一池清水、一塊水晶、一張白紙。在這張“白紙”上畫出的“圖畫”才會清晰。
二、渴求的心欲。讀書要有如饑似渴的求知欲,要有濃厚的興趣和愛不釋手的感情。
三、安靜的心緒。讀書時的心緒要安穩寧靜,要克服慌亂、煩躁和緊張,心跳應平穩、呼吸應均勻。
四、明確的心態。在讀書時要有一個念念不忘的目的,這樣才會有新的發現。
五、專一的心力。在閱讀時要把全部精神傾注在閱讀對象上,加強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的活動,造成大腦的興奮。
六、樂觀的心情。對環境、處境,應該有一種愜意的順向心理,不應該有反感的逆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