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原名李從嘉,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善詩文、工書畫,豐額駢齒、一目雙瞳,年少時自號「鐘隱」、「鐘峰隱者」、「蓮峰居士」,以表明自己志在山水,無意爭位。
離別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遠它越是繁生。這首《清平樂》,表現了作者在惱人的春色中,觸景生情,思念離家在外的親人的情景。
這是李煜降宋之際的詞作。這幾句是寫南唐曾有的繁華,建國四十余年,國土三千里地。
這首詞是描寫李煜宮廷享樂生活的,是李煜前期的作品。這兩句以意起詞,不是寫景,而是先抒胸臆,其實是作者追求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的真實體現。
這首詞抒寫主人公感傷春景、懷憂自傷的情懷,從詞意上看,當是李煜中、后期的作品。[譯文] 一片芳心,千萬縷的愁緒,人間竟然沒有一處可以安置。
兩句句均寫夢境。“還似”二字領起,直貫到底。往日繁華生活內容紛繁,而記憶中最清晰、印象最深刻的是“游上苑”。大意是:還像以前我還是故國君主時,常在上苑游玩,車子如流水穿過,馬隊像長龍一樣川流不息。
這首詞,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倘若要問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東流去,無窮無盡。一江指長江,用一江春水來比愁,跟南唐故國金陵在長江邊相結合,充滿懷念故國之情。
這是李煜后期作品的代表作之一,作于李煜國破家亡、身為俘囚之后。現實中的無奈總讓人有一種空虛無著落之感,人生的苦痛也總給人一種不堪回首的刺激,因此作者會有“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的感慨。
樹林間的紅花已經凋謝,花開花落,才有幾時,實在是去得太匆忙了。也是無可奈何啊,花兒怎么能經得起那凄風寒雨晝夜摧殘呢?
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亡國之苦。那悠悠愁思纏繞在心頭,卻又是另一種無可名狀的痛苦。
獨自一人在太陽下山時在高樓上倚靠欄桿遙望遠方,因為想到舊時擁有的無限江山,心中便會泛起無限傷感。離別它是容易的,再要見到它就很艱難。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紅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對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