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樂
摘要:閱讀能夯實語文教師人文底蘊,是語文教師提高自身人文素養的條件;是辨別文化,啟迪學生認識的前提。作為一名致力于專業發展的語文教師而言,需要閱讀的途徑主要有:專業知識,教育學心理學知識,這些知識性儲備閱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知識;經典、時文美文閱讀這些拓展文化視野的背景性知識閱讀。
關鍵詞:語文教師閱讀 底蘊 知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北大教授溫儒先生提倡:“用整個人生來閱讀。”閱讀應該是21世紀人類共同關注的命題,聯合國第16屆大會也確定了“閱讀社會”的概念,倡導全社會人人讀書,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更應是這場讀書革命的先行者,倡導者,實踐者。
一、閱讀于語文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性
1.閱讀是夯實人文底蘊,授人以魚(漁)的基礎
課程改革倡導教師充實學生能夠接受的、適應現代生產與生活的信息,并對作為實施主體的教師的工作賦予了新的要求和內涵:“教師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這無疑給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語文課程的特殊性決定了語文教師的教學任務除了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培養,還應有“啟智,陶情,冶性,錘志”等重要的人文素養的培育,語文教師責無旁貸。
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只有自身具備完善的知識結構、積累深厚的文化底蘊,才有足夠的力量超脫文本的字句,游刃有余地梳理出文章的脈絡,引導學生思考體會“作者想要怎樣表達他對世界的思考、對人生的感悟”“作者為什么要以這種方式組織語言”“作者試圖通過語言要傳遞什么信息”等等。如果說教學方法是常教常新的“流”,那么知識內力才是永遠不息的“源”。一個語文教師素質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閱讀習慣的有無、閱讀視野的寬窄和閱讀積淀的厚薄。只有置身于閱讀的“大水源”,不斷充實自己,提升自己,才能夯實我們的人文底蘊,提高我們思想境界與文化品位,促進我們的專業成長。
2.閱讀是辨別文化,啟迪學生認識的前提
時代發展到信息時代,培養學生有選擇、親近健康文化的能力,將是語文教師十分重要的任務。尼葛洛龐帝提出:人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掌握所有的信息,而應該掌握的是“關于信息的信息”。所謂“關于信息的信息”,就是對信息的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因此語文教師必須有較強的文化辨別判斷能力。在當今社會中,一些頹廢文化借助媒體和各種傳播形式,披著各種誘人的外衣不斷向我們涌來;特別是充斥網絡的黃貨和恐怖等垃圾文化,直接污染了學生的心靈,形成扭曲的人格。面對頹廢文化和垃圾文化的滲透、侵蝕,未成熟、辨別力差、可塑性強的學生很容易成為頹廢文化和垃圾文化的俘虜,甚至有些學生把一些不健康的文化作為時尚。而要使學生在健康的文化氛圍中成長,首先應提高教師的文化判斷力。它需要有廣博的知識基礎,有對紛亂復雜的文化進行鑒別、并能分清其優劣和善惡的能力。要提高教師的文化判斷力,首先要多讀書、讀好書,了解多元文化,才能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才能客觀、正確的鑒別和對待學生的思想、文化、行為傾向。只有這樣,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時才能得心應手。
二、語文教師專業成長的閱讀途徑
1.學科專業性知識閱讀,奠定成為專業性語文教師的教學基礎
世界在日新月異地變化著,知識的更新也極為迅速。一個教師在大學里所學的知識在他走出校園那一刻就可能已顯陳舊。所以我們語文教師的職業決定了我們更需要不斷的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只有對語言發生的規律、語言學的理論、現代漢語聽說讀寫知識、邏輯學知識等有比較深入的了解,這樣才能適應語文教學的需求。當我們“桶”里的水不斷倒出去,就需要不斷地補充,以保證教師自己始終是滿滿的“一桶水”。筆者認為特別是文言教學,在大學中所學的教授的理解只是一家之言,而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會遇到多種不同的解讀,甚至有些與自己在大學中所學的背道而馳。這時候,我想每一個語文教師都應學會更多的了解相關的文言知識,以求得出比較正確的解答,或者給予學生不同參考答案時,也應讓學生明白多種答案存在的理由。如筆者在教授《論語》《周而不比》時,對于“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中“之”的理解,就查閱了許多專家的解讀,對于“之”指代的不同意見,也給學生恰當的合理的解釋,以求學生自己形成思考,得到正確的解讀。而這源自于對語文知識的一種重新閱讀與學習。所以對于語文本身學科性知識的閱讀是我們在教學工作中需要關注的一面,惟有這樣,才能具備比語文教材更精深和更為廣闊的知識,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正確地處理教材,深入淺出,啟迪學生思維,真正上好語文課。
2.心理學教育學等知識閱讀,充實成為專業性語文教師的教育技能
無論哪一個教師的教學都是以教育為目的的,語文教師當然也不例外。教育學和心理學應該是每一個教師至始至終都需要學習的內容,當然就包括語文老師。每一個教育者都知道:教育者要教育受教育者,那么自身必須先接受相關的如何教育學生的教育,而這可以歸納為教學工作之前的受教育,當其成為教育者之后,我們先前接受的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是否“一勞永逸”了呢?顯然不可能。如果我們仔細審視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我們會發現:“讓學”比傳授知識、技能要困難的多。尤其是現在的學生90后們,他們的信息面廣,個性張揚,如果不更新我們的教育方法,不洞悉學生的心理,我們何以“讓學”何以傳授知識技能?其實,語文教學的課堂就是教學的“心理場”,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必須建立在這種蘊涵著師生心理融洽的情境之上,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疑問,渴望閱讀文本,探究問題的答案,使課堂教學有效進行。再者,整個社會的日益進步和對語文教育的關注,必定要求我們教師重新拿起教育學心理學讀本,來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教學素養。以適應實際教育教學工作。
3.自然科學、社會哲學等知識閱讀,拓寬成為專業性語文教師的文化視野
語文教學是一種極其復雜的心智活動,做為語文教師,特別是要成為獨具風格的語文教師,在知識的積蓄上,除了閱讀專業理論知識外,還要通過閱讀汲取一些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方面的書籍。可以圍繞歷史、地理、哲學、美學等相關學科以及更為廣闊的社會生活背景展開閱讀,使自己的課堂能夠襯上民族文化甚至說世界文明的燦爛底色。例如一位教學經驗豐富、善教文言文的老教師,偏偏在自己的教學長項上,“遭遇尷尬”。在講授傳統篇目《岳陽樓記》時,有位同學在課堂上提出一個疑難問題,請求老師解答:“文章寫的是‘皓月千里,浮光躍金’,‘皓’的意思是白,按理說,銀白的月光射在湖面上,經折射后,應該是白色,為什么卻變成了金黃色,出現了‘浮光躍金’的景象呢?”老教師對于這樣一個他從來沒有思考過的新問題,一時無法作出圓滿正確的回答,下課之后,十分不安的他立即向一位物理教師請教,才算把問題弄明白,后又對這個學生作了解答,學生十分滿意。事后,這位老師感慨萬分地說:“教了大半輩子,想不到還是個不完全稱職的語文教師啊。要完全稱職,還必須繼續學習,特別要學點自然科學知識才行啊!”這類事例在語文課堂上出現并不奇怪,雖然要靠教師的教學機智來處理,但真才實學必不可少。一個知識貧乏,基本功不過硬的語文教師,是不可能完成語文學科復雜而艱巨的教學任務的,更不可能在教學中教學相長,自樹樹人。豐富的學習閱歷、廣泛的學科背景,才能夠使語文教師從不同學科中獲得營養,例如分析研究對象時立足全面性和全局觀,研究問題過程中采納多種研究方法,闡述觀點時擷取更廣泛的理論。從不同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中借鑒吸收有益成分,這不僅有助于教師對文本具有更強的解釋力,對于豐富自身的教學方式也是大有裨益的。
豐富的學習閱歷、廣泛的學科背景,才能夠使語文教師從不同學科中獲得營養,例如分析研究對象時立足全面性和全局觀,研究問題過程中采納多種研究方法,闡述觀點時擷取更廣泛的理論。從不同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中借鑒吸收有益成分,這不僅有助于教師對文本具有更強的解釋力,對于豐富自身的教學方式也是大有裨益的。再比如說,古詩作品中再現的古代生活和文人心境距現今中學生的生活較遠,學生在深入把握詩句、品味意境上有困難,教師可以憑借自己豐厚的閱讀底蘊,從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審美積極性。語文教師對文本的解證,就是對教學內容鋪展的過程中把文字信息還原為生動可感的畫面的過程,要設法把學生帶入形象思維的最佳境界中。蘇軾對王維的詩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贊語,教師與學生一同品味王維詩中的意境,如果多了解一些中國水墨山水畫發展歷史的點滴知識,知道正是詩人首先采用“潑墨”新技法,打破了青綠重色和線條勾勒的束縛,大大發展了山水畫的筆墨新意境,初步奠定了中國水墨山水畫的基礎,對于深刻體會詩人畫筆下的景色如此清幽、明凈、靜寂,正是緣于他外化的內心世界是很有幫助的。學生借助文中語言,可以進一步揣摩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一切景語皆情語,一切情語皆景語”“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個心靈的世界”的說法,水到渠成地領悟詩句蘊含的審美情趣。鉆石的珍貴來自它獨特的結構,其成分不過是普通的碳而已。同樣,語文教師完善的知識結構、較強的跨學科能力,與其專業成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4.文化文學經典、時文美文閱讀,豐富成為專業性語文教師的文化底蘊
商友敬先生說:語文教師如果沒有“書巢”,就等于沒有家,就會心神無所安。筆者以為我們語文老師應該成為一個“巢”中的鳥,在巢中未曾豐盈我們的羽翼之時,我們又怎能在“課堂的天空”或者說教學的天空馳騁呢?而作為語文教師,相對于其他教師更需要文化底蘊,那么我們就不能不對文化文學經典缺少閱讀。單就現行浙江高中教材中《論語》選讀的教學而言。其中涉及的文化知識極為豐富。相關的對于《論語》解讀的學者很多,他們的著作也很豐富。知名的有如南懷瑾的《論語別裁》,錢穆《論語新解》,李澤厚的《論語今讀》等等,如果我們自己不曾涉獵,不在這些著作中徜徉,我們又何以指導學生閱讀?更談不上對于論語內容的理解了。比如在教授《仁者愛人》一課時,筆者讀到了李敖的《大人格與小人格,道德困擾了中國人》對于解說孔子對于管仲評述的理解,可以說非常的清晰,見解獨到,別家之言也很多,我以為李敖所述是最為明白的,當然其中也有不妥之處,但當我將他的觀點結合了自己的想法告知學生之后,學生的思維是呈現出亢奮的狀態的,他們對于這一問題的深入思考,不是就單單一個問題拋出所可以比擬的。記得一位前輩說過:語文老師就是將“自我”呈給學生,那么這是不是一個例子呢?當然除此之外我們更應該進入諸如《論語》這一經典文化的閱讀當中去,讀專家的見解,更要從中讀出自己的認識。而這種認識的由來恰恰就是我們應該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培養他們讀出自我的有效認識,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閱讀經典的真正感悟,學以致用。
綜上所述,追求一生的閱讀,增進自己的學習閱歷、獲取廣博的背景文化知識,才能夠使語文教師在自己的教學領域獲得更高的發展,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成就語文教師的教育事業。
作者單位:浙江麗水縉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