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寒食與介休綿山
張正義
今年4月5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在我國民俗文化中,它作為節日,與純粹的二十四節氣又有所不同,既是我國北方地區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又包含著一定的民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說起清明節,與今天的山西介休市和位于其東南的綿山地名來歷有著密切關系,都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介之推。
介之推,姓介名推,一作介子推,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為人正直,是有名的忠臣孝子。之為虛詞,子是敬稱。“介休”本義為介之推“長眠”、“安息”。秦統一六國劃分郡縣時置“界休縣”,隸屬太原郡。西晉改為介休,東漢復名界休。隋開皇十八年復名介休縣。1992年撤縣設市。
據《左傳》和《史記》等書載,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晉獻公寵妃驪姬,為立自己兒子為太子,就設計害死太子申生,申生的同父異母兄弟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國外。大夫介之推等人隨同公子重耳,在流亡期間受盡了困窘屈辱。當行至衛國的五鹿(今河南濮陽東北)時,因饑餓難忍,向田間一農夫乞食,農夫有心奚落他們,送給他們一大塊土塊。重耳大怒,正準備用鞭子抽打農夫,多虧隨行的大臣狐偃機智圓場,重耳才沒有發作,收下土塊,車載而去。前行不多遠,重耳餓暈了過去,眾臣爭采野菜煮食,過慣養尊處優生活的重耳難以下咽。這時介之推實在不忍相看,便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成肉湯讓重耳吃,一時解了重耳饑餓。重耳吃罷,知是介之推的股肉,心中感激不已,稱介之推有“割股奉君”之功。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結束了歷經8國、長達19年的流亡生活,回國執政。他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后,對隨同他流亡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之推。介之推認為輔君復國是臣下應該做的事情,值不得邀功請賞,便悄然退席。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之推鳴不平。晉文公方才明白了自己獎賞的疏漏,立即派人去請介之推。差人去了幾趟,介之推就是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當來到介之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不知去向。后來聽說介之推已經背著老母親躲進了綿山,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四處搜尋,仍然沒有找到。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介之推至孝,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之推自然會背著老母親走出來。晉文公于是下令放火燒山,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直到熄滅,仍然不見介之推背他母親出來。上山一看,介之推母子兩人已經被燒死在林中一棵大柳樹之下。
晉文公望著介之推的尸體慟哭一陣,然后下令將介之推母子葬于山嶺之上。臨下山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以警示自己,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對對方的尊稱,據說就是來源于此。晉文公同時下令,在介之推的忌日,全國禁燃煙火,只準吃冷食,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歷。秦置“界休縣”后,“界休”是否“介休”,引發了很長時間的爭論。直到西晉著名學者杜預為《左傳》作注中說:“西河介休縣南,有地名綿上。”從那時起,“界休”改為“介休”,介之推隱居在介休綿山成為定論。
實際上,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的農諺。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寒食節本來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一說兩天),到唐代以后逐漸演變為一個節日。人們提及,一般只說清明節。清明節祭祖掃墓、郊游踏青、插柳、放風箏等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