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新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全詩】
錢塘湖春行(1)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3),水面初平云腳低(4)。
幾處早鶯爭暖樹(5),誰家新燕啄春泥(6)。
亂花漸欲迷人眼(7),淺草才能沒馬蹄(8)。
最愛湖東行不足(9),綠楊陰里白沙堤(10)。
【注釋】
(1)錢塘湖:杭州西湖的別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內。春行:春天在錢塘湖邊散步。(2)孤山:在西湖的后湖與外湖之間,孤峰獨秀,故名孤山。賈亭:又名賈公亭,為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5)賈全任刺史時所建,唐代末年廢。白居易作此詩時,賈亭尚在。(3)水面初平:指春天湖水上漲,水平齊岸。云腳:指遠望中好像低垂到地面的云氣。(5)早鶯:春天早飛來的黃鶯。爭暖樹:爭著飛到被陽光曬暖的樹枝上去。暖樹:向陽的樹。(6)新燕:春天剛飛的燕子。啄春泥:新來的燕子銜泥筑巢。(7)亂花:指零星開放的野花。迷人眼:使人眼花鐐亂,應接不暇。(8)淺草:新長出的小草。才能:剛剛能夠。沒(mò):遮沒。(9)湖東:以孤山為參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東北面。行不足:經常去還感到不夠滿足,即百游不厭的意思。(10)白沙堤:也稱白堤,指斷橋以西的那條堤,沿堤西行直通孤山。西湖三面環山,白堤中貫,在湖東一帶,總攏全湖之勝。白堤是后人為紀念白居易而命名的,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組織人員所筑的堤不在此處,而在古錢塘門外,今少年宮以東至武林門一帶,現已不存。
【今譯】
【賞析1】
這首詩詠賞杭州西湖早春風光。全詩緊扣“春行”二字,從“孤山寺”到“白沙堤”一條線展開,采集了“水面”、“云腳”、“早鶯”、“暖樹”、“新燕”、“春泥”、“淺草”等景物構成一幅早春的湖景。前四句寫湖上春光,先點明環境,然后寫景。“孤山寺北賈亭西”點出春行的起點。“水面”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輪廓。接下兩句,從鶯鶯燕燕的動態中,描繪出春的活力。在這里,詩人對景物的選擇是典型的;用筆是細致入微的。說“幾處”,可見不是“處處”,說“誰家”,可見不是“家家”。因為是“早鶯”,所以搶著向陽的暖樹,來試它的歌喉,因為是“新燕”,所以當它啄泥銜草,營建新巢的時候,就會引起人們一種乍見的喜悅。后四句專寫“湖東”景色,歸結到“白沙堤”。這里是先寫景,然后點明環境。“亂花”“淺草”一聯,“亂花”指東一朵、西一朵、尚未爛漫的花,“淺草”是指尚未茂盛的草,都生動準確地寫出了早春景色的特征。“漸欲”還透露出湖邊很快就會姹紫嫣紅開遍的消息。這一聯和第四聯有緊密的聯系:春天,西湖邊的嫩草還沒有長得很高,只是剛剛能把馬蹄蓋住。可是這平坦修長的白沙堤,游人來往最為頻繁。唐時,西湖邊騎馬游春的風俗極盛,這詩題為《錢塘湖春行》,詩用“沒馬蹄”來形容這嫩綠的淺草,正是眼前現成景色。這首詩的妙處,除了成功地描繪了旖旎的早春風光之外,還在于這盎然的春意中,融和著詩人情新明快、駘蕩歡悅的感受,將詩人那欣喜陶醉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賞析2】
白居易是在長慶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為杭州剌史的,而在寶歷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蘇州剌史,所以這首《錢塘湖春行》應當寫于長慶三、四年間的春天。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
中國歷史上,在天堂杭州當剌史的可以說是不乏名人,不過,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兩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蘇東坡了。他們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緬懷的政績,而且也流傳下來許多描寫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詩詞文章與傳聞軼事,所以又有人們稱他們為“風流太守”。白居易的七律《錢塘湖春行》就是為人們所熟知的一篇,這首詩不但描繪了西湖旖旎駘蕩的春光,以及世間萬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機,而且將詩人本身陶醉在這良辰美景中的心態合盤托出,使人在欣賞了西湖的醉人風光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對春天、對生命的滿腔熱情所感染和打動了。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詩歌的第一句是地點,第二句是遠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與外湖之間,峰巒疊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觀景,美不勝收。賈亭,又叫賈公亭,據《唐語林》卷六載,貞元中,賈全任杭州剌史時,曾在西湖造亭,杭人稱其為賈公亭,未五六十年后廢。貞元是唐德宗的年號,從公元780年到805年。白居易寫此詩時,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處名勝。白居易一開始來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賈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見春水蕩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盡收眼底。“初平”所表達的是白居易對春日里西湖的一種特有的感受。由于連綿不斷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來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著就要與視線持平了,這種水面與視線持平的感覺只有人面對廣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覺,也是一個對西湖有著深刻了解和喜愛的人才能寫出的感受。此刻,腳下平靜的水面與天上低垂的云幕構成了一副寧靜的水墨西湖圖,而正當詩人默默地觀賞西湖那靜如處子的神韻時,耳邊卻傳來了陣陣清脆的鳥鳴聲,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視線從水云交界處收了回來,從而發現了自己實際上是早已置身于一個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乳燕啄新泥。亂花漸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沒馬蹄。”這四句是白居易此詩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為搶眼的句子,同時也是白詩描寫春光特別是描寫西湖春光的點睛之筆。幾處,是好幾處,甚至也可以是多處的意思。用“早”來形容黃鶯,體現了白居易對這些充滿生機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愛:樹上的黃鶯一大早就忙著搶占最先見到陽光的“暖樹”,生怕一會兒就會趕不上了。一個“爭”字,讓人感到春光的難得與寶貴。而不知是誰家檐下的燕子,此時也正忙個不停地銜泥做窩,用一個“啄”字,來描寫燕子那忙碌而興奮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寫活了。這兩句著意描繪出鶯鶯燕燕的動態,從而使得全詩洋溢著春的活力與生機。黃鶯是公認的春天歌唱家,聽著她們那婉轉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嫵媚;燕子是候鳥,她們隨著春天一起回到了家鄉,忙著重建家園,迎接嶄新的生活,看著她們飛進飛出地搭窩,使人們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在對天空中的小鳥進行了形象的擬人化描寫之后,白居易又把視線轉向了腳下的植被,“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也是一聯極富情感色彩與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寫,充分顯示了白居易對描寫對象的細致觀察以及準確把握其特征的能力。花而言其亂,乃至要亂得迷了賞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詩句中,很少有這種寫法,而這種獨到的感受,卻正是白居易在欣賞西湖景色時切身的體驗,五顏六色的鮮花,漫山野地開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襯下,千姿百態,爭奇斗艷,使得白居易簡直不知把視線投向哪里才好,也無從分辨出個高下優劣來,只覺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勝收,應接不暇呀。“亂花漸欲迷人眼”一句是駐足細看,而“淺草才能沒馬蹄”,則已經是騎馬踏青了,在綠草如茵、繁花似錦的西子湖畔,與二三友人,信馬由韁,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該是一件多么愜意的事情呀,馬兒似乎也體會到了背上主人那輕松閑逸的興致,便不緊不慢地,踩著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長長的白堤。詩人在指點湖山、流連光景的不經意間,偶然瞥到了,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時隱時現的情景,覺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將其寫入了詩中,沒想到就是這隨意的一筆,卻為全詩增添了多少活潑情趣和雅致閑情。著名美學家別林斯基曾說過,“無論在哪一種情況下,美都是從靈魂深處發出的,因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絕對的美,這美隱藏在創造或者觀察它們的那個人的靈魂里。”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恰恰說明了這一美學欣賞真理。因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會有不盡人意之處,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無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為他不但善于觀察,而且更善于發現和體驗。我們現在每每有逛景不如聽景的體會,或是聽朋友介紹,或是在影視風光片中,聽說和看到名勝山水美不勝收,心中不由得生起無限向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臨其境,面對真山真水,卻反而覺得遠沒有預期的那樣動人美麗。
這就是因為我們不能帶著一種發現欣賞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帶著一種先入為主的過高的甚至是帶有幾分挑剔的眼光去游山玩水的原因呀。試想古往今來,西湖向人們展示了多少次美妙的春光?而又有多少人見證了西子湖的春色?可是到頭來,我們仍然只能吟誦幾位大詩家不多的幾首作品,莫不是西湖只有等到像蘇東坡這樣的大文豪光臨的時候,才像孔雀開屏般地展現她那驚人的美艷?西湖的鳥兒,只有到了大詩人白居易面前,才“爭暖樹”、“啄春泥”不成?其實不論何時何地,西湖都是最美的,我們不是也知道這樣的名句嗎:“若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白居易就是因為有著這樣一副難得的美學家的欣賞眼光,才能在無數西湖的游客中,獨具慧眼地發現它的動人之處,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賜予人類的這一人間天堂。白居易并沒有看到很多的“早鶯”和“新燕”,只有“幾處”、只見“誰家”而已,要是我們,說不定還會因為沒有到“處處”聞鶯、“家家”有燕的時節,而感到遺憾,心想要是再晚來十天半個月就好了。可是白居易卻不這樣認為,少有少的好處,正因為少,才是“早鶯”,才是“新燕”,才有一種感知春天到來的喜悅,如果詩人沒有一種年輕的心態和熱愛生命與春天的胸懷,恐怕就不會被這為數不多的報春者所打動,所陶醉,而欣然寫下這動人的詩篇了。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聞花花香,見草草美,為四處點綴的各色野花而心亂神迷,為沒過馬蹄的草地而唏噓感嘆了。仔細想一想,沒過馬蹄的草地其實是最平常不過的了,觀賞這樣的草坪根本用不著在春天趕到西子湖畔,在我們的街頭綠地就可以了,不過,橫在我們與草坪之間的恐怕有一塊醒目的標牌:“請勿踐踏草地”,于是,一切與自然的拉近,也就在剎那間,變成了一句嚴肅的警告,而今天都市里的人們對自然景觀而非人造景觀的漠視或無動于衷也就情有可原了。
不過,白居易是幸運的,因為他有一雙發現美、發現春天的眼睛,所以他會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已,乃至流連忘返:“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白沙堤,即白堤,又稱沙堤或斷橋堤,西湖三面環山,白堤中貫,在湖東一帶,總攬全湖之勝。而白居易任杭州剌史時,也確曾修堤蓄水,灌溉民田,不過其堤在錢塘門之北,可是后人多誤以白堤為白氏所修之堤了。
這首詩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記,從孤山、賈亭開始,到湖東、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綠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飽覽了鶯歌燕舞,陶醉在鳥語花香,最后,才意猶未盡地沿著白沙堤,在楊柳的綠陰底下,一步三回頭,戀戀不舍地離去了。耳畔還回響著由世間萬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贊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瀉出一首飽含著自然融合之趣的《錢塘湖春行》的優美詩歌來。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其祖先為太原人,后遷居下邽(今陜西省渭南東北)。唐德宗貞元十四年(798)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唐憲宗元和元年(806)任左拾遺及贊善大夫,后被貶江州司馬。唐穆宗長慶二年(822)任杭州刺史,唐敬宗寶歷元年(825)任蘇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書。其詩通俗易懂,與元稹常唱和,世稱“元白”。有《白氏長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