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節課我們最后講到,辛棄疾詞大量引用典故,這是辛詞中表達愛國情懷詞章的一大特點,有的明顯看得出是用典,有的則如水中著鹽,渾化無跡,比如上節我們講的第一首詞《鷓鴣天》下闋“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就連用了歐陽修《圣無憂》詞:“春風不染髭”、《新唐書·王忠嗣傳》載王忠嗣曾上“平戎十八策”和韓愈《送石洪》詩:“長把種樹書,人云避世士”三個典故,但是一般讀者看不出來,能看出來的就只好感嘆沒有一處無出處。辛詞用典,又雜又廣,真是“論、孟、詩小序、左氏春秋、南華、離騷、史、漢、世說、文選、李杜詩,拉雜運用”,形式多樣,花樣翻新。尤其善于連用典故,上節課講的兩首《賀新郎》,就連用典故,但并非堆砌,而是一環套一環,層層深入,沒有一個典故虛設。舉個例子《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這首詞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這時辛棄疾南歸已八、九年了,卻投閑置散,作一個建康通判,不得遂報國之愿。但他堅持在任而不歸隱,為什么呢?下闋連用三個典故來說明: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上Я髂?,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前三句,“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世說新語·識鑒》載,西晉張翰字季鷹,在洛陽做官,見秋風乍起,因思念家鄉吳中的美味鱸魚膾,“遂命駕而歸”,但在這是“休說”,不要說,這是反用季鷹的典故,說的是不歸隱的事實。后三句所用許汜“求田問舍”的典故,上節課講過,“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劉郎指劉備,他恨不得讓“求田問舍”的許汜睡地下,說的是不歸隱的原因?!翱上Я髂辏瑧n愁風雨,樹猶如此”三句,出處在《世說新語·言語》:東晉“桓公(桓溫)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瑯琊時種柳,皆已十圍(a.兩手姆指和食指合攏的長度,如“腰大十圍”;b.兩兩臂合攏的長度,如“樹大五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庇没笢厥?,說的是不歸隱的結果,年復一年,光陰虛度。而象這樣處處有出處,有根據,本來不是作詩填詞的方法,而是寫文章的方法,以文為詞,是辛棄疾詞的又一大特點。同樣這個特點也是由詞的內容,由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決定的。只有以文為詞,才能容納辛棄疾壯志難酬的滿腔悲憤,才能充分表達他無與倫比的愛國豪情。
最是以文為詞,最能說明辛詞用典特色的,是被明代楊慎評為辛詞第一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煽盎厥?,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首詞,咱們說實話,我上學時也不愛讀,甚至后來教書這首詞也不大愛教,同樣是寫北固亭的,我更喜歡“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生子當如孫仲謀”,至于這一首,盡管知道被評為辛詞第一,仍然覺得用典太多,沒有詞的韻味。跟我有同感的人恐怕不在少數,咱們先講與辛棄疾同時的一個人,岳珂。岳珂,大家可能不知道,可是我要提他的爺爺,大家肯定太知道了,誰呢?岳飛,岳珂是岳飛的親孫子。岳珂生于1183年,比辛棄疾小43歲,是棄疾的部下,后來也成了辛派詞人。辛棄疾寫這首詞的時候是66歲,寫成之后,特意置酒召請來一些客人,讓歌妓反復唱,還自己擊節,打著拍子。問所有的客人,一定讓客人找出其中的毛病,客人遜謝不可,有的說上一兩句,聽著不中意,也不答辯,可是揮著羽毛扇四處看個不停,那意思是一定找個人來挑出毛病。岳珂記載這件事的文章接著這樣說:我當時年少(也就23、4歲),敢說話,因為辛棄疾顧問再四,再三再四地問,我就不加思考很不慎重的回答說:我一個小孩知道什么啊,哪敢有議議論,可是如果您一定要象范文正公(范仲淹)那樣以千金求《嚴陵祠記》一字之易,用一千兩銀子征求一個字的改動,那么晚生私下里還真的有點疑問呢。辛棄疾很高興,把岳珂叫到跟前坐近了,催著他說完。岳珂說“微覺用事多耳”,只是覺得用典多罷了。辛棄疾大喜,斟了酒對坐中客人說:“這話確實說中了我的老毛病?!庇谑恰拔陡钠湔Z,日數十易,累月猶未竟”,每天換詞語幾十遍,一連好幾個月還是沒改出來。這個故事出自岳珂著的《桯史》卷3“稼軒論詞”,應該是實有其事,史學家們認為《桯史》這部書所載的事大都翔實可信,把它作為研究南宋歷史的重要資料。這段記載似乎是說辛詞用典多,是個缺點,連辛棄疾自己都認為是老毛病,但他能虛心聽取別人意見,創作態度很認真;可是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去思考:為什么“味改其語,日數十易,累月猶未竟”,想改而最終也沒改成呢?按說,漢語言中但分有什么詞匯能替換其中的某個典故,哪怕找這個詞匯如同大海尋針一般,對于一位杰出的詞人、語言藝術大師辛棄疾來說,也并非難事,但他終于沒找著,這就只能說明,能夠替換詞中用典的語言不存在。
為什么辛棄疾詞中的典故如此的不可更替?我們通過分析《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來尋求答案。
我們先看看這首詞的寫作背景。剛才說過,寫這首詞時辛棄疾已經66歲了,從43歲到63歲21年中,除了一度出任閩中之外,有18年在江西家中閑度,64歲突然被起用,66歲這年的初春由浙東安撫使改任鎮江知府,出鎮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蘇鎮江),還有其他一些主戰派人士這一兩年也突然被起復,怎么回事呢?原來此時的宰相韓侂胄要出師北伐了。韓侂胄的母親是高宗趙構皇后的妹妹,這個裙帶宰相,除了耍陰謀排除異己之外,沒什么本事,他之所以要北伐,其實是想通過打敗金兵撈取政治資本,鞏固自己的權位,起用辛棄疾也只不過是利用他那主戰派元老的招牌而已。辛棄疾到任后,一方面積極布置軍事進攻的準備工作,另一方面對韓侂胄的輕敵冒進又憂心忡忡;一片緊鑼密鼓的北伐聲當然與他恢復中原的豪情壯志合拍,但他又清楚地知道并非真正被信任重用深感很難有所作為;他派人去北方偵察后,認為戰機未成熟,主張暫時不要起兵,可是遭到很多人的反對;他在江防要地京口不止一次登上北固亭,了望已屬金國的江北地區,俯瞰江南的偏安一隅,肯定更激發收復失地解救被奴役同胞的緊迫愿望,又會勾起南渡43年來目睹朝政腐敗文恬武嬉的焦慮心情。這種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而又老成謀國慎思遠慮的情懷,這種矛盾交織錯綜復雜的局面,本應該是一篇洋洋萬言大塊文章的材料,而現在卻要緊緊地壓鑄在區區104個字的詞牌里,你說他不利用歷史含義厚重可以引起聯想從而獲得豐富內涵的典故,又該怎么辦?
下面我們就具體看看這首104個字的“永遇樂”利用了哪些典故,可以引起我們怎樣的聯想。
這首詞以“京口北固亭懷古”為題,詞中所用的典故,都跟京口有關?!扒Ч沤?,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起句就是千古英雄氣魄。孫仲謀,三國時吳主孫權,在京口設置重鎮,并一度作為都城,他繼承父兄之烈,開疆拓土,以區區江東之地,抗衡曹魏,形成三國鼎峙的局面,曹操激賞“生子當如孫仲謀”,盡管當初的歌臺舞榭早已無存,他的英雄蹤跡也無處尋覓,但是“無覓”二字正說明千古以來不斷地有人在“覓”,在追慕,在景仰?!靶标柌輼?,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寄奴是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的小名,京口就是他出生居住的地方。這個寄奴劉裕出身很貧苦,剛生下來就差點被扔掉,因為家里太窮了,養不起,長大了賣履為業,就是這樣一個人,后來竟當上了開國皇帝,成為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軍事統帥。他以京口為基地,在勢單力薄的情況下逐漸壯大,削平內亂,取代了東晉政權,兩度揮戈北伐,收復了黃河以南大片故土。這就是詞中所寫的“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上闋11句,詞人抒的是思古之幽情,發的卻是對現實的感慨:無論是孫權或劉裕,都是從百戰之中開創基業建國東南的,而南宋統治者是從江北逃來,茍且偷安,蜷縮于江左一隅的小朝廷,兩者之間根本不存在可比性,但是,任何一位熟悉歷史的讀者,都會自然而然地拿典故中的英雄與現實中的懦夫去對比,雖然作者沒有一個字觸及現實,但在讀者的腦子里,卻是字字鞭笞軟弱無能的南宋當權者。讀者腦子里的聯想和再創作從何而來?就來自被詞人寫得非常精彩傳神的典故,寫孫權,是“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寫劉裕是“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是典故而不無古板,是歷史,卻又活生生地就在眼前。
我們再看下闋,就更可以體會到辛棄疾用典的必要和手法的高超。
下闋11句,四層意思,血脈僨張,感情頓挫,被組織在詞中的幾個典故,直而不露隱而不晦地表達了詞人慎思遠慮的情懷和當時錯綜復雜的矛盾。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典中套典,提出一個歷史教訓,這是第一層。“元嘉草草”,指元嘉二十七年(450)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草草出兵北伐,“封狼居胥”是劉義隆的話,其中套用了霍去病戰勝匈奴“封狼居胥山”的典故,就是說原本雄心勃勃,以為必勝,結果只“贏得倉皇北顧”,大敗而歸,招致北魏拓跋燾大舉南侵,從此國勢一蹶不振。在寫這首詞的時候,南宋朝野在韓侂胄的鼓動下正是一片緊鑼密鼓的北伐之聲,辛棄疾卻提出這么一個歷史教訓,是因為他反對輕敵冒進,主張暫不起兵??墒撬闹鲝垱]人采納,他在詞里發出的警告也沒人聽,而且就在他寫這首詞的1205年秋天,又被罷官了,第二年北伐開始,第三年大敗,金軍分九路渡過淮河追擊,一連攻陷十余州,揚言造艦渡江,南宋朝廷上下震恐,急向金帝國求和,金國答復說,必須交出禍首,沒辦法,只好設計殺了韓侂胄,把人頭送到金國首都中都(北京),懸掛街頭,訂立了更屈辱的《嘉定和議》。
下闋第二層意思,在“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辛棄疾是43年前,率眾南歸的,我們上節課講過,23歲的辛棄疾,率領五十人沖入五萬金兵營中,活捉了叛徒,又號召了一萬漢兵反正,突圍渡淮河到了臨安(杭州),投奔南宋。“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其中就包括他的這一壯舉。當時高宗已經退為太上皇,剛即位的宋孝宗頗有恢復之志,起用主戰派首領張浚進行北伐,在采石磯擊破南犯的金兵,人心振奮,北方義軍紛起,形勢大有可為,可是符離敗退后,主和派重新得勢,與金國通使議和,從此,南北分裂就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辛棄疾的報國之志也就無從施展,“只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時機難得而易失,四十三年后的現在,重新經營恢復中原的事業,民心士氣,都和四十三年前大不相同,當然要困難得多。這就進入了第三層“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胺鹭傡簟笔窃趺椿厥??剛才我們講“元嘉草草”的典故時說過,不但沒能“封狼居胥山”,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燾大舉南侵,“佛貍”就是拓跋燾的小名。這個佛貍拓跋燾曾在長江北岸瓜步山上建行宮,后來成為一座廟宇,所以民間把它叫做佛貍祠?!胺鹭傡粝隆痹趺磿钟辛恕耙黄聒f社鼓”呢?在老百姓看來,有廟就有神,有神就能保佑沒災沒病五谷豐登,“長向春秋社前后,為誰歸去為誰來”,春社秋社,迎神賽會,歌舞作樂,至于這一座廟宇供奉的是什么神,什么來歷,老百姓沒工夫去審查,他們只知道佛貍是個神,不知道他是700年前的拓跋燾,更不會把這個佛貍和當前金人的南侵聯系起來。而詞人辛棄疾是把它們聯系起來的,43年前,金兵南侵,金主完顏亮曾以揚州作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駐扎在佛貍祠,嚴督金兵搶渡長江,以古喻今,佛貍很自然地就成了700年后完顏亮的代名詞,辛棄疾曾不止一次地以佛貍影射完顏亮,佛貍祠在辛詞里是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跡。當年揚州一帶烽火漫天,佛貍祠都成了金兵的指揮所,詞人記憶猶新,而43年過去,眼前的佛貍祠下已是一片神鴉社鼓,和平安寧景象,全無戰斗氣氛,民心士氣,大不相同,北伐又從何談起?“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和“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強烈對比,使得詞人不堪回首,百感交集。
那么,辛棄疾是否認為良機已經錯過,局面無法挽救了呢?當然不是。對于這次北伐,他贊成,但認為必須慎重,必須做好準備工作;他向朝廷建議,把用兵大計委托給元老重臣,實際就是自薦,準備以垂暮之年,挑起北伐重擔,可是沒能如愿,于是發出“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慨嘆,詞意轉入了最后一層。觀眾朋友恐怕都很熟悉關于廉頗的這段典故:趙國已經很危急了,趙王派使者看望廉頗,“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他的仇人郭開賄賂使者,讓他說壞話,于是使者還報王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绷H終于沒有再被起用。詞人用這個典故,就他把個人的政治遭遇放在了當時民族矛盾和南宋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的交叉點上,這樣復雜的情形和莫名的感慨,不用這個幾乎是唯一類比恰當典故,用什么詞語僅僅11個字就表達出來?所以,辛棄疾絕不是掉書袋,而是正象清代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中所說“有英雄語,無學問語”。
我們結合辛棄疾作此詞時的全部背景,就會理解如此深廣的憂憤,如此復雜錯綜的矛盾,只有用一系列的典故才能表達,也就會驚嘆他用典的出神入化,天衣無縫,它們所起的作用,它們的藝術能量,不是直接敘述和描寫所能代替的。就這首詞而論,用典并不是辛棄疾的缺點,而正體現了他在語言藝術上的特殊成就。
07.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