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游天姥吟留別
李白
海客談瀛洲,煙波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云霓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
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賞析三】
這首詩是李白積極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品,它集中體現了李白浪漫主義創作手法的藝術特色:
1.奇特的構思。我國古代一般的“留別”、“贈別”之類的詩歌,大都寫離愁別緒,黯然銷魂,情調低沉。而李白這首留別詩,完全突破了這種陳規舊俗,它突破了我國古代留別詩的一般程式,別出心裁地用“夢游”這一奇特方式來構思全詩。全詩圍繞一場游仙的夢幻而寫,由瀛洲引出天姥,由“或可睹”引出夢游;再由天姥引出仙洞,由夢醒而生感慨。這樣從現實到夢境,又從夢境到現實;借描繪仙境的美好,以揭示現實之丑惡;借抒發對理想的追求,以顯示對權貴的憎惡;借惜別的機會賦詩,卻寫訪游名山,以明自己的斗志,來表現“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主題。
2.豐富的想像。詩人馳騁想像,描繪出一幅幅瑰麗變幻的奇景。其中有月光皎潔、綠水蕩漾、白鹿青崖、鏡湖映影的靜幽之感,也有“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那種海日東升、浮光躍金、天雞破曉的壯美晨光,有“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的勝景,也有電閃雷鳴、熊咆龍吟、列缺霹靂、丘巒崩摧的夜間奇象,還有瓊樓銀臺、雍容和諧、富麗堂皇的仙府。奇景異境,變幻迭出。詩人構思出一幅幅夢游中的奇景,塑造出一個個夢幻中的生動形象,把幻想中的事物寫得活靈活現,令人驚心動魄。真可謂“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3.大膽的夸張。詩人熱愛山水,達到夢寐以求的境地。本詩所描寫的夢游,所表達的熾熱的情感,詩人充分發揮了他的夸張才能,把幻想中的事物寫得活靈活現,驚心動魄。天姥山橫空而聳,山勢超越了以險峻聞名的五岳,遮掩了高聳的赤城,甚至連一萬八千丈的天臺山也拜倒在天姥山的東南方。詩人以夸張、烘托的手法,極言天姥之高。尤其是“橫”、“拔”、“掩”三字,氣象博大,生動有力,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大雄奇,描繪了天姥橫空出世的高大形象和磅礴氣勢。
4.深刻的主旨。本詩結尾在前面大膽夸張、豐富想像的基礎上,收攏筆勢,對全詩的內容作了高度的概括:“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高亢的呼喊,使詩人郁積在胸中的苦悶和憂憤,如火山爆發,江濤怒吼,毫不含糊地向當時的黑暗現實提出了挑戰,這是詩人對權貴的傲視,是對污濁社會的抗議,是對自己崇高人格的護衛,是自己的人生愿望未能實現的充滿憤懣的吶喊,表現了詩人傲岸的性格和蔑視權貴的反抗精神。(王壽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