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職業倦怠”
《辭?!贰熬搿焙x有二:一是疲乏;二是對某種活動失去興趣?!?b>怠
二,教師職業倦怠原因主要有
(一)教師職業理想不夠純潔
教師應“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就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樣,為教育不顧一切無私奉獻。一個教育工作者如果對教育事業執著追求和無限的熱愛,他就會把心思投入教育教學工作中,埋頭工作,刻苦鉆研,孜孜以求。然而,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背景下,不少教師只把教師職業當成賺錢養家糊口的謀生手段,熱衷于與有錢行業攀比,認為錢少,福利差,教學工作只是走進教室呆完45分鐘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備課、改作業等環節基本不做,更不用說給學生做思想工作和教學科研。
(二)學生思想與行為趨向復雜
由于留守兒童問題以及讀書無用論等因素影響,學生價值取向在走向極端,不少學生在公與私發生矛盾時,認為“人不為已,天誅地滅”不少青少年在價值觀的選擇上,立足自我,行為方式更多受到現實利益的驅使,崇尚金錢與物質;道德判斷也有偏頗,不少學生認為目前社會的道德生活狀況是假惡丑多于真善美,他們認為講道德反而容易被欺負。于是不少學生不喜歡學校、不愿意學習、不尊敬教師。教師面對的學生是連家長都不管“問題學生”,而這樣的“問題學生”不是少數。
(三)家長、政府、社會尊師重教風氣不濃
《禮記
政府時常敬告:“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榮的職業。”然而,教師光榮起來了嗎?面對日益瘋長的物價,中小學教師們不得不為了柴米油鹽精打細算,一不小心還被人們戲謔:“老師最精、最小氣!”
(四)校園文化與學校管理缺乏朝氣
由于政府教育投入的不足,學校設施一直簡陋,尤其是邊遠的鄉村中小學校,教師上課還是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科技的進步在教學設施上沒有任何痕跡,有的學校教室、寢室等一切設施陳舊不堪,操場上除了草木不見任何文化,本應是人類文明的殿堂卻一片荒涼。不少躊躇滿志意氣風發的新教師第一次進校報到時,禁不住潸然淚下……
校園設施的落后與生活的艱辛本已讓教師失望,學校管理者又缺乏人文的關懷:管理失之民主、課余生活失之豐富、師生關系失之融洽,于是不少教師要么忙于調動跳槽,要么沉淪——死豬不怕沸水燙。
稍有責任心的老師想從逆境中進步,可教育領導一邊要“提高升學率”、一邊又喊“素質教育”、關工委又要“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法院則要和諧:“不能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今天的中小學生是“皇帝”,老師連“孫子”都不是,而是壓板機中間的夾芯板,上面的壓力頂不住,下面的鐵板滲不進。教師無奈,只好千叮呤萬囑咐:自己后輩不要再從事教師職業。
三、減輕教師職業倦怠方法
(一)政府加大中小學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師待遇
一份來自法國1980年年鑒分析報告,1978年各國基礎教育投入在GDP中所占比例:荷蘭8.7%(最高)、美國6%、日本5.5%、墨西哥4%。而中國1981年是2.91%。
目前我國教育投入目標是GDP的4%,這,是個喜訊。
(二)執法公正,保護教師合法利益
1、保護教師按照《教師法》、《義務教育法》的規定,及時足額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不受侵犯。
2、保障教師的工作權利不受侵犯。有的地方平時不把教師當干部看待,到精兵簡政時卻把教師當干部精簡,令其下崗,或是下崗分流。
3、保障教師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建議權
充分發揮學校工會的作用,真正按《教師法》第一條所說的“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使教師工作更加穩定,更加安心。杜絕有些學校一切事情校長說了算,教師只是接受管理、監督和考核的現狀。
4、保障教師身體不受傷害
目前整個社會都在強調學生的權益、尊重學生。在這種環境下,老師對學生不敢打、不敢罵,甚至連重話都不敢說,在課堂內外卻經常被學生辱罵甚至于毆打,目前,教師已逐漸成為一個危險的職業。據報道:近年山西朔州二中一名23歲的年輕教師倒在16歲學生的刀下;浙江麗水市縉云縣盤溪中學,一名31歲的女教師去做家訪時被學生掐死。
老師在教學生的同時,連自己的生命權都得不到保障。以后誰還敢做老師?
因此,老師也應有適當的防范能力,國家應當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保護老師的正常上課,相關部門要健全法律,保護老師的合法權益。
“教師的安全和學生的安全,都是重于泰山?!苯處煱踩枰⑸鐣徒逃ぷ髡叻e極采取措施,予以切實保護。同時,要加強對中小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同時,法律部門應允許教師正當使用恰如其分的懲戒,不提倡對學生的一切行為都給予包容、甚至遷就。
(三)教育行政部門制訂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激勵機制。
1、建立教師課時、崗位津貼 ,彌補教師職稱工資制度的不合理處。
2、建立教師輪崗制度,讓教師工作有新鮮感。
(四)學校管理者應提高服務意識與管理水平。
1、要尊重職工,作為職工都希望得到領導的理解信任關心與支持,所以領導要多接近群眾,傾聽他們的聲音,溝通思想、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多辦實事,搞好服務。只有把職工當學校的主人,他們才能把學校視為自己的家,工作才有歸屬感,并忠誠于學校,變被動工作為主動工作。
2、應堅持教師參與管理的原則。
“參與”的基本含義就是“被管理者參加管理”。教師參與管理,可使教師投入情感,產生心理認同。心理認同是指個人對集體的一種態度,一種心理契約。它既表現為對集體事物的關注,也表現為情感的交融。教師通過教代會、工會等形式參與學校月標、制度討論和決策,能讓教師產生一種歸屬感和認同感,而這種感情上的認同,又促使教師自覺自愿地為實現目標而努力。
3、應堅持對教師的鼓勵性原則。
現代學校管理研究認為,一個優秀的學校管理者應該是一個不斷喚醒教師心理動力的激勵者。對教師的激勵,主要是滿足教師的貢獻感、成就感、創造感等高層次的需要。當教師獲得這種激勵后,不僅能產生愉快的心理體驗,而且能產生“士為知己者死”的激情,由此而激發起來的工作積極性,具有強大、持久的推動作用。
對教師的激勵,要將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重在精神激勵。毛澤東指出:“我們不能餓著肚子明宜正道,我們必須弄飯吃,必須注意經濟工作。離開經濟工作而談教育、學習不過是多余的空話。”在勞動還是謀生手段的今天,學校管理者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滿足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物質需要。
管理者應因人而異,實施不同的激勵。對于青年教師,利用培訓、進修、繼續教育為主進行激勵,以滿足他們發展需要;對中年教師,給予挑戰性的教學和科研任務、管理工作進行激勵,滿足他們自我實現及成就需要。
4、堅持對教師的公平性原則。
平等、公平原則是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核心內容,公平性原則是美國心理學家亞當斯于1967年在《獎酬不公平時對工作質量的影響》一書中提出的。他認為,人們的工作動機,不僅受其所得報酬的絕對值影響,而且要受到報酬的相對值影響。這里的相對值,是指個人對某項工作付出的勞動和由此所得到的報酬與他人(包括社會上其他行業的人)所付出的勞動和所得到報酬進行比較時的比值。通過比較,特別是與一個和自己條件相仿的人比較,若雙方的獲得與投入的比率基本相等時,則認為公平合理而感到滿足,心情舒暢,努力工作,否則就感到不公平,產生情緒上的苦惱與不安,甚至發牢騷,影響積極性。
人有發展水平和個性特征上的差異,但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教育管理中常常存在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利益沖突。職稱職務的不同、津貼等待遇的不同,教學資源的分配不均等各方面的問題都會導致人與人之間出現不同矛盾,處理這些問題就得以平等的原則來對待。
教師對公平感要求比較強烈。“不患物之不豐,唯患分之不公”。知識分子比較清高,自尊心強,愛面子,受相對報酬的影響要比絕對報酬大。一般來說,教師不會因為絕對報酬小而影響工作,但如果管理者對教師不能一視同仁,則會極大地傷害教師的自尊心,引起教師的強烈不滿,導致積極性受挫。
(五)提高教師素養,適應新時代教育發展要求。
因此,我認為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高尚的師德
2、精深的業務知識
我們正大力提倡與時俱進,教師的德要與時俱進,教師的業務素質也應該與時俱進;教師應積極參與教學研究活動,借鑒同行經驗,掌握先進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3、良好的心理品質
作為老師應該適時調節自己過重的心理壓力,排解心理障礙,讓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品質,用良好的精神面貌面對學生。
4、終身學習,不斷進取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現代教育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也給教師在業務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學和技術發展速度如此之快的今天,如果不經常處于學習狀態,人們的知識結構很快就會落后于時代的步伐。所以,時代要求教師必須轉變學習觀念,確立“邊學邊干,邊于邊學,終身學習
觀念,緊跟時代步伐。因此我們還應該在以下兩方面下功夫:
(1)
的相互聯系,將最新的、最實用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
(2)盡早掌握、使用現代化教育設備的知識和技能,掌握多媒體技術,并逐步將它應用于課堂教學。
總之,教師只有把教書育人工作當成幸福的追求,在教育教學中實現人生價值,教師職業倦怠就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