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坡之東
[原詩]
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注釋〗
1,離離:茂盛的樣子。
2,遠芳:草香彌漫的意思。
3,晴翠:陽光下的綠色,意為分外翠綠。
4,王孫:典出<<楚辭>>“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此處借指行
者。
5,萋萋:蔥郁茂盛的樣子。
〖賞析〗
此詩作于787年,是詩人17歲時的應考之作。所謂“賦得”是科場考
試所出的題目的意思。這種賦得體要求極嚴,向少佳作。而白居易此詩卻
是不可多得的名篇。
草與別情的關系最早可能出自屈原的《楚辭.招隱士》中的名句“王孫游
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盡管如此,題目“古原草送別”要求將古原草
之景與送別之情聯系起來,也是不易的,而要寫出新意,恐怕就更難。
首句“離離原上草”寫春草之茂盛,第二句“一歲一枯榮”既明寫草之生
三四兩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傳頌千古的名句。它生動地刻劃
了春草不畏強暴,在烈火中再生的壯烈形象,具有一種典型意義。這一形
喻離別之情的剪不斷、理還亂。但經過讀者的再創作,詩人偶得的佳句已
經從此詩中獨立出來,變成了一種斗爭性格的象征,一種人生精神的格言,
一種理想境界的代稱。這種游離現象實際上就是藝術創作中常見的形象大
于思想的現象。
五六兩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是對三四兩句的補充描寫,是對春
風吹又生的草原景象的具體描繪,從中能夠看出詩人獨到的練字功夫。特
別是“遠芳”和“晴翠”兩詞,看似平易,卻不尋常。它讓我們從嗅覺和
視覺兩個方面感受了草原春天的氣息,既聞到春草的清香,又看到了春草
在陽光下獨具的分外耀眼的綠色。就全句而言,它還給我們提供了一種非
常開闊的視角,讓我們縱目遠眺,神游八極。
最后一聯“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正面點題。離人的別情好似無邊的
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全詩用六句描寫送別的環境,僅用末二句交待人物和事由,顯得深沉簡括,
白居易的這首詩對仗精工,用語流暢,起承轉合層次分明,而意境又極為
空靈渾成,深合賦得體的要求,堪為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