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腳底一聲雷,
滿座頑云撥不開。
天外黑風吹海立,
浙東飛雨過江來。
十分瀲滟金尊凸,
千杖敲鏗羯鼓催。
喚起謫仙泉灑面,
倒傾鮫室瀉瓊瑰。
——蘇軾《有美堂暴雨》
這首《有美堂暴雨》是蘇軾即景詩中的力作之一。作于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初秋。有美堂,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杭州太守梅摯所建,在杭州吳山最高處,左眺錢江,右瞰西湖。堂名“有美”,是因宋仁宗賜梅摯詩句“地有吳山美,東南第一州”而取的。詩以雄奇的筆調、新妙的語言,有聲有色地摹寫了詩人于有美堂所見驟然而至的急雨之景。
“喚起謫仙泉灑面,倒傾鮫室瀉瓊瑰。”詩人飛騰的想象,忽然想到他的一位敬愛的前輩李白。這一場暴雨也許是老天爺為了使醉中的李白迅速醒來,好寫出許多氣勢如翻江倒海的詩篇,所以特地將雨灑在他的臉上吧。
無疑,李白與蘇軾是中國文壇上的兩顆巨星。有人說,東坡去太白遠矣。太白,“謫仙人”,是天仙降世;東坡雖號“坡仙”,但是“凡人”;并說東坡一生,“畫不如書,書不如詩,詩不如詞,詞不如文”;如果單以詩論,東坡連韓愈都比不上,更不用說和李白比了。
但是,我更喜歡蘇軾。在人生逆境中,李白是終日縱酒邀月求仙尋道,看似瀟灑,卻永遠放不下心中的那個結;蘇軾則是“欣然”接受,你把他貶到黃州也罷,流放到海南也罷,他“照單全收”,可謂“既來之則安之”。李白更偏向于理想主義,偏離現實,而蘇軾則是接近、接受現實;李白較蘇軾多一份豪氣少一份曠達,蘇軾較李白卻少了巧奪天工的想象。但李白活得太瀟灑也太痛苦了,蘇軾活得辛苦卻怡然自得。
喚起謫仙泉灑面,謫仙坡仙各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