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良智
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代表了我國現代語文教育發展方向。實踐證明,葉圣陶教育理論尤其是語文教學理論,體現出了一種先進性、前瞻性。我覺得作為一個語文老師,要把自己的語文課教好,必須學習葉圣陶。其他學科老師亦然。以語文學科為例,要六學葉圣陶。
一是看到高度。
一個教師,如果對自己的學科不重視,不喜歡,看不到高度,沒有敬畏感,僅僅是教給學生一些小的技法,這從教學的“勢”上,就失敗了一半。
語文學科的高度是啥?是民族的文化傳承,是民族素質的提高。葉圣陶說:“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要做到個個學生善于使用這個工具(說多數學生善于使用這個工具還不夠),語文教學才算對極大地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盡了分內的責任。”教師為什么要教好語文,學生為什么要學好語文,語文與民族素質的提高有著直接的關系。當然,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本身具有較高的語文素質,有創新素質,能夠成為學生的榜樣,引導學生走向創新,“唯有如此,文化的總和才會越積越多;文化的質地才會今勝于古,明日超過今日。”
二是更新觀念。
學習葉圣陶語文教學觀念:“教是為了不教”。這是“授之以漁”的做法,葉圣陶:“應當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而不是長期詳細的灌輸書本知識。”這打破了依賴記憶和灌輸的傳統語文教學觀念。“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教學過程無非是教師幫助學生學習的一串過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自己學會了,并且掌握了自學的方法,養成了自學的習慣,當然也就“不需要教”了,所以教師更要善于“導”。葉圣陶認為:中國現代教師首要的是對國家和民族、對人生和自己的事業,具有一種思想和精神的“自覺”。這無疑弱化了“他覺”,將被動轉化為主動,這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來說,都是一次觀念的飛躍。
三是透析本質。
學葉圣陶語文教育本質觀。葉圣陶認為:語文是中國人最重要的交際和思維工具。它既負載傳統文化,更是傳播現代科學文化的基本手段。它區別于其他文化載體和文化成果的本質特點,在于它是“人與人交流和交際的必不可缺的工具”。
葉圣陶依據他所發現的語文本質,闡述了語文教育的原則:要重視文言文,培養中國人閱讀文言文和批判接受文化遺產的基本能力;使每個學生養成現代中國人需要具備的文學審美素養; “語文”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聽、說、讀、寫宜并重;知識學習與能力、習慣養成相結合;“文”與“道”有機統一。
四是教材例子。
學習葉圣陶,重新審視語文教材功能。“教材無非是例子”,“是樣品”。“知識不能憑空得到,習慣不能憑空養成,必需有所憑借,那憑借就是國文教本”。
語文教材既然是“例子”,那么學習語文就不能僅僅滿足于學例子、學樣品。就要舉一反三去讀其他更多的書、更多的文章,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教材既然是例子,就要把例子講明白,就要選擇最精當的例子,讓學生來推演。所以,例子的作業也是不可小覷的。所以葉圣陶主張“教語文的人和編語文教科書的人,都要弄明白究竟該教會學生哪些本領”,從而選好和教好這些例子。
五是自發閱讀。
學習葉圣陶語文閱讀教學,抓住一個關鍵詞是:“自發。”
葉圣陶提出了自讀多讀的教學思路,鼓勵學生自學,在自發的閱讀中思索,感悟,養成。當這種自發閱讀的習慣養成以后,獲益的將是孩子的一生。閱讀教學,更貴在把教學工作的重心由“講”轉變為“導”,不斷加強學生的自身學習,形成“引導自學”的教學方式。
六是人生寫作。
學習葉圣陶語文寫作教學,抓住一個關鍵詞是“為人生”。
為了人生寫作。“文章千古事”,這將寫作提高了一個新的高度,讓學生視寫作為一件高尚的大事來做,這無疑克服了當下寫作教學中的可有可無的隨意性心態。葉圣陶提倡寫人生、寫真話、重創造、貴自能的寫作教學方法,作文目標,為了人生;作文內容,源于生活;作文語言,修辭立誠;作文過程,自作自改。葉圣陶先生說:作文課是練習用自己的話把表達自己要說的意思。
總之,作為一個語文老師,必須要研究葉圣陶的語文教育思想,否則,起碼你是跛足瘸腿而不全面的。若做不到全面深入研究和踐行,起碼,在語文教學改革中,必須要洞悉“教材無非是例子”的觀點來重新審視語文教材,要洞悉“教是為了不教”的觀點來改進自己的語文教學方法。因為,刨去課堂說教,“剩下的才是教育”,學生的自學能力恰恰是“剩下的”中的最重要的部分。用葉圣陶的話說,就是:“什么是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