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都知道,“班級無小事,管理出效益”,然而在一次教師會上趙老師提出一個問題:“管理的目的是什么?”他的觀點是“我們的目標不是管住學生,而是要成就學生。”回想趙老師的成長過程,我知道這是他發自肺腑之言。趙老師剛當班主任時,按照“有經驗”班主任所說的“要兇一點,不然管不住學生” 的心得體會,他實行“從嚴治班”,態度“來得猛”,方法“來得陡”。但是,他很快發現問題來了,盡管他工作十分投入,對學生也很關愛,而學生并不領情,時常發生師生沖突,班上矛盾重重。學校德育處及時發現這個問題,和他多次交流溝通。他逐步感受和認同“樹德務滋”德育思想的魅力和精髓,認識到德育的關鍵是用“滋養”和“生長”的方式去“潤物細無聲”。于是,趙老師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優化自己的教育方法,在把握好度及方法多樣化中優化師愛藝術,用他的話來說是“處理問題和問題學生時說話要柔和,態度要堅決”。
其實,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像這樣把班主任功能窄化為“管住學生”而忽略“育人功能”的現象十分普遍,一方面任課教師認為管好學生天經地義是班主任的事,另一方面班主任認為只要班上不出事不違紀就行了而忽視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之所以出現這個問題,是源于“教育手段”和“教育目的”的本末倒置,管理是教育的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的,班級管理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發展。在09年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中就明文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學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實施者,是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引領者,班主任要努力成為中小學生的人生導師。”所以,一個優秀的班主任,應該具備五種角色功能:心理醫生、道德模范、溝通使者、消防隊員、靈魂導師。
真正的教育是“管理”和“育人”融為一體的,即管理是以育人為目的,沒有以育人為前提和目的的管理不是教育;育人需要管理作保障,沒有有效的管理育人活動難以維系和實施。“管理”和“育人”始終是相伴而生的,不可分割。由此,班主任不能演變成“警察”和“救火隊員”,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科任教師的忽視“管理”的職責和義務,認為只要上好課就行了,管理學生是班主任的事。放棄管理實際上是主動向學生錯誤行為繳械投降,這既不利于教育活動的開展,也不利于教師威信的樹立,兩頭受害,這就是有的老師“越不管越管不了”的根源所在。只有所有的老師達成教育共識,齊抓共管,才能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圍和強大的教育合力,學校教育才具有一致性、有效性和長期性。
根植于“育人”基礎之上的管理更加注重藝術和方法,這就要求教育人必須尊重學生這個特殊的“生命體”,一要看到學生的不成熟性而多包容學生的不足和錯誤;二要看到學生的發展性而耐心等待和促進學生進步和變化;三要看到學生的敏感性而細心和精心實施教育;四要看到學生的差異性而采用多種教育方法;五要看到學生的獨特性而不采用一個標準去評價學生。只有這樣因材施教,多元評價,積極期待,鍥而不舍,教育才是沉穩大氣而不功利,溫馨親切而不冷漠,睿智靈活而不呆板。
根植于“育人”基礎之上的管理更加注重挖掘每一個教育行為的教育價值,開展工作就不再是簡單的“任務驅動”,不再是簡單的“功利推動”。而是“發展驅動”。例如,要求學生出操“快、靜、齊”就不是為了不被德育處批評,而是培養學生做事認真負責的精神和雷厲風行的風格。例如要求學生發式服飾到位就不是為了應對德育處檢查,而是引導學生追求積極健康的生活以及學會審美。
總之,根植于“育人”基礎之上的管理力圖激發和培育學生“向上、向善”的欲望和追求,促進學生把學校教育要求內化為自身成長的必然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的目標,實現“不教而為教,不管而為管”。
本文發表于《中國西部.教育》2013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