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張宏宜在余姚做縣令時,想要毀壞一座寺廟,于是,就在寺廟的墻壁上題詩一首:“古寺伶俜幾百春,斷碑磨洗認前人。忽朝一日無常到,滄海桑田又一新。”寺里的僧人很是憂愁,不知該怎樣辦。
正好天童寺的僧人懷讓做客寺中,就在這首詩的旁邊續寫了一首詩:“元亮歸來不計春,贊眉入社更何人。只緣陀樹今枯槁,看遍桃花幾度新。”他對寺里的僧人說:“如果張公來了,見到這首詩后面露喜色,寺廟就可保住。否則的話,我也要趕快離開了。”
第二天,張宏宜來到寺中,看到這首詩后先是大怒,然后細細的讀了幾遍,又顯出高興的樣子。張宏宜詢問這是誰做的詩,寺里的僧人就告訴了他。張宏宜就邀請懷仁出來相見,對這首詩贊不絕口。
這座寺廟也就保存了下來。
(二)
南宋的一個丞相史彌遠想要霸占育王寺這塊地方作為墳地,寺廟里的僧人們不知如何是好,都不敢出頭,怕惹來禍事。寺廟里的一個小和尚說:“我有一個計策可以阻止這件事。”寺廟里的僧人都催促小和尚快說。這個小和尚便講出了自己的主意。眾僧人都說可行。于是,小和尚便寫了一首詩:“寺前一塊地,常有帝王氣。丞相要作墳,不知何主意。”寺廟里的僧人偷偷把這首是貼到了人多的地方,很快這首詩就傳開了。史彌遠一看不好辦,只好打消了這個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