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譯的八個關鍵點(上)
盧社會
源自《語文報·高中版》2009年第40期
筆者參加了2009年河南省的高考語文評卷工作,發現考生文言文翻譯題得分偏低,主要原因有不明句式特征,不譯詞類活用,不辨古今詞義,不補殘缺成分,不管古字通假,強譯專有名詞和脫離語境錯譯詞語等,而這些恰恰是文言文翻譯題得分的關鍵點,把握不住就會失分。
關鍵點一:辨明句式特征
古代漢語中有些倒裝句,語序和現代漢語不一致,翻譯時應調整過來;還有一些雖然不是倒裝句,但由于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表達習慣不一樣,語序不符合現代語法,翻譯時也應加以調整。
例1. 此何難之有焉,特上不以為政而士不以為行故也。(2008年天津卷)
解析:“何難之有”是動賓倒裝,正常語序為“有何難”,應翻譯為“這樣有什么困難呢”。
例2. 近日之事,釁難將成,賴陛下英明速斷,故罪人斯戮。(2008年全國卷Ⅱ)
解析:“罪人斯戮”是動賓倒裝,正常語序為“斯戮罪人”,應翻譯為“因而嚴懲了罪人”。
例3. 永樂元年入朝,留為故官。未幾,復謝去。(2008年四川卷)
解析:“永樂元年入朝”是被動句,應翻譯為“永樂元年被征召入朝”。
例4. 欲潛師就尚于江南,并兵御
之。(2008年江蘇卷)
解析:“欲潛師就尚于江南”是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欲潛師于江南就尚”,應翻譯為“想要將隊伍秘密轉移到江的南岸向劉尚靠攏”。
關鍵點二:注意詞類活用
文言文中詞類活用的現象相當普遍,但有不少考生對此沒有足夠重視,詞語翻譯含混不清,容易造成失分。
例1. 兄為君則君之,己為君則兄之可也。(2008年全國卷Ⅰ)
解析:“兄為君則君之”中第二個“君”是名詞用做動詞,譯為“用
例2. 兄曰:“無論弟不能樵,縱或能之,且猶不可。”于是速歸之。(2008年山東卷)
解析:“于是速歸之”中“歸”是使動用法,應翻譯為“于是讓張誠趕快回家”。
例3. 且又人購之,皆不獲,有司苦之。(2008年湖南卷)
解析:“有司苦之”中“苦”是為動用法,應翻譯為“主管官吏對這件事感到苦惱”。
關鍵點三:辨明古今詞義
隨著社會的進步,很多詞語的含義也發生了變化,有的擴大,有的縮小,有的感情色彩發生了改變,有的詞義已經轉移,因此我們在翻譯時應根據語境確定詞義,切忌盲目替代。
例1. “吾弟,非猶夫人之弟;況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項。(2008年山東卷)
解析:“吾弟,非猶夫人之弟”中“夫人”是古今異義詞,今義“妻子”,古義“一般人,眾人”,應翻譯為“我的弟弟,不同于眾人的弟弟”。
例2. 時陶侃為散吏,訪薦為主簿,相與結友,以女妻侃子瞻。(2008年廣東卷)
解析:“以女妻侃子瞻”中“妻”是古今異義詞,今義“妻子”,古義“嫁給”,應翻譯為“把女兒嫁給陶侃的兒子陶瞻”。
例3. 雖然,歲滿則罷去,非若吏人、百姓然。(2008年上海卷)
解析:“雖然”是古今異義詞,“雖”是“雖然”,“然”是“這樣”;“吏”在現代漢語中譯為“官吏”,在古代漢語中多指“差役”。應翻譯為“即使這樣,任職期滿就離開了,不像差役、百姓這樣”。
關鍵點四:省略語要補出
古漢語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有的雖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只有添加某些詞語,句子才完整,否則就容易導致成分殘缺。
例1. 然吏民猶疑其不勝而自誣。
(2008年湖南卷)
解析:“不勝”后省略了賓語“審訊之苦”,應翻譯為“然而官吏百姓還是懷疑他們(是因為)經受不住(審訊之苦)而自己承認強加給他們的罪名”。
例2.及得召見,遂見親信。(2008年江蘇卷)
解析:本句一是承前省略了“吳漢”,二是省略了“召見”的主語“皇帝”,應翻譯為“吳漢獲得皇帝召見,便受到皇帝親近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