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也是一種學校文化
□ 山東泰安市泰山學院附屬中學孫明霞
(本文選自《當代教育家》2015年第2期“校長手記”欄目)
那天下午,到某校錄制省骨干教師培訓視頻。沒想到剛開始錄制就趕上學生放學,兩千多個學生一下子讓整個校園沸騰了起來,錄制只好暫停。
學校17:05 放學,我們這一等就等到了18 點。終于安靜了,我們開始錄制最后10 分鐘的視頻。
錄完視頻走出校園發現,即便在放學一個多小時后,校門口依然有些擁堵。我忍不住說:“我們學校六千多學生,10 分鐘就可以全部離校,校門口也不會有擁堵發生。”
當然,一開始并不是這樣子的。
我們校門口是一條東西向的交通要道,每天上學、放學的時候,路上都是學生,這也是最不安全的時候——畢竟有六千多學生進進出出。于是,學校專門配置了一個臨時的紅綠燈,上學、放學的時候放置在路中央,由值班老師手控。這雖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有很多開車的家長中途放下孩子就調頭或者把車停在校門口接孩子,常常導致校門周邊擁堵嚴重。
三年前,時任校長徐炳倫(現泰安市教育局副局長)提出,要利用好領導干部值班制度,從抓好上學、放學的管理入手,帶動整個學校的管理。
于是,由一名校級領導、幾名中層干部和年級主任共同組成的多支值周小組,在校門口掛牌值班。徐校長更是帶頭掛上“執勤”的紅牌,走上了街頭。
校門口的掛牌值班不只是站在校門口,而是每人站在不同的位置上,舉著牌子——牌子上寫著“請同學們過馬路走斑馬線”“請同學們過馬路后靠右邊行走”“請同學們路上注意安全”“請同學們不要在路上打鬧”“安全回家”等。
為了配合管理,學校跟市交警隊合作,上學、放學的時間段,交警隊會派出兩名交警在校門口指揮來往的車輛,配合學校的臨時紅綠燈,讓學生和車輛交替通行。這樣既保證學生秩序井然地離校,也讓來往的車輛不會擁堵。學校為此還專門購買了高質量的音響設備放在門衛處,用于指揮放學時的交通。
這么多學生,必然有大量接送的車輛。為此,學校請交警隊出面,規定在校門口東西兩個路段不許停車、不許調頭,否則就算違章。為保證校門口交通順利,學校還和公交公司協商,讓校門口的公交站點西移百米,分散易堵區域。學校還通過升旗儀式、主題班會、家長會等形式,告知家長不許停車和調頭的路段,也多次通報不遵守規則的車牌號。
一段時間后,違規停車的減少了,自覺遵守交通秩序的多了。最初,上學、放學時舉牌值班的領導干部和老師成為校園門口的一道風景,現在,放學本身就是一道最美麗的風景。很多來校考察的同行無比驚訝于我們這么多學生竟然能在10 分鐘的時間全部離校,而且校門口也不會出現擁堵的現象。
三年多了,學生也逐步形成了良好的習慣,放學鈴一響,學生會以最快的速度收拾好書包,絕不會在教室或校園里打鬧,不會在校門口逗留。即便是初一新生,也在老師的教育和學長學姐的影響下,很快適應學校的放學節奏。老師們也已經形成習慣,放學時絕不拖堂,馬上下課,也絕不在放學前布置作業;開車上下班的老師都自覺地等學生離開校園后再開車回家。
前段時間,一批外地老師來我校考察,他們驚訝于升旗儀式中滿滿一操場學生竟能如此快速地集合又能有序地回到教室。我請她們放學時到校門口看看,事后,他們贊嘆說,我們學校的放學簡直是一個奇跡!
是的,放學也是學校文化的一部分,這不僅僅是放學回家的事情,而是一個教育的過程——教育學生遵守交通秩序,教育學生守時、惜時,教育學生珍惜學校為自己創設的學習環境,教育學生尊重父母和師長為自己的成長所做的一切努力。同時,這還是一個家校聯合形成合力的時機,一方面通過學生教育家長遵守交通規則,另一方面通過家長督促孩子守時、守規。再一方面,這還是學校與交警等社會部門合作辦學的契機,我們共同為孩子的成長營造一方寧靜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