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憂同在
——初中作文教學的檔案袋評價
在閱讀了南模初中“寫作檔案袋教學”設計方案只后,收獲頗多,感慨萬千。這個設計很有創意,而且可行性比較強。尤其是他的優勢所在:由學生作品孤立呈現、無過程評價變成學生參與其中、有過程的評價機制;由單一評價變為多元評價。在平時作文教學中,學生寫作文,教師改作文是天經地義之事;實現評價標準的轉變:由分數評價到等第評價;由寫作帶動閱讀,培養學生讀書習慣。明確指出了設計的步驟與建議,如果有基礎的學校真正做到這一點那學生的寫作水平定會有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很大的指引作用。但是由于農村的教育水平相對落后,尤其是家長的文化素質都比較低,那么在這個設計方案中家長這塊內容的實施確實有一定難度。
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也運用過“成長檔案袋”,我認為選擇好“檔案袋”的內容是實施評價的基礎
學生“檔案袋”中可以包含以下資料: 1.開始建立“檔案袋”時原有基礎上所寫的作文。包括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和教師評價; 2.階段性學習行為記錄, 寫作上存在的弱項、優勢等; 3.教師、同伴對自己學習情況的評語; 4.平時和階段性表現記錄( 如成長進步卡) ;5.每學期末時,把整個學期的作文和日記都存檔:6.最好的作品, 個人榮譽、優勝卡; 7.自己的態度、反思、自評等。
但是在制作學生的檔案袋時,還存在不少問題:
一是檔案袋收集的學生作品雜亂無章。由于學生參差不齊,有的學生在檔案袋里收集了各種學科試卷、各個時期的作文、美術課的作品、小手工、小制作、社會實踐的記錄、家長和學生的評價等材料,各種材料之間沒有聯系,也不成章法,從檔案袋中雜亂無章的信息中難以完整分析學生的能力。 收集的材料各不一樣,對檔案袋里的學生作品沒有統一的范圍限定,導致反映學生情況的信息內容不夠全面。
二是檔案袋不能真實反映學生成長情況。由于語文教師兼任班主任,所以工作量大,又比較煩瑣,有時在制作學生檔案袋有形式主義傾向,沒有悉心收集真正能夠反映學生成長過程的資料,而是抱著應付的思想往檔案袋里塞進一些資料了事。
綜上情況,我認為設計“合理的標準是有效評價的關鍵”要使學生從被評價者逐步成為評價參與者, 同時要考慮到學生基礎的差異, 必須設計一些合理的適合不同層次的評價標準。檔案袋評價應該強調教師在評價中起主導作用。在評價活動中,教師首先要向學生示范學習方法和評價方法,組織和指導學生收集和編輯檔案材料,幫助、引導學生學會自評、學會學習,這方面的示范作用還需要加強。在多主體評價時,特別是學生互評中要淡化等級和分數,淡化學生之間的相互比較,強調對“作品”的描述和體察,強調關注同學的優點和長處,強調自我的反思。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