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專業成長”的原點思考與徒步前行
“教師專業成長”,從理論普及到實踐探索,我們已走過了十幾年,教師在專業成長之途上究竟走了多遠?一所學校能夠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多大的可能?這些問題或許有待梳理與叩問。
原點思考
一、無可回避的現實——教師專業成長之困境。
1.當教育的翅膀過于沉重——可怕的集體無意識。
時下,教育背負了太多教育以外的內容,如升學、就業、高薪、名位等,每個家庭都為孩子的教育押上了巨大籌碼;每所學校都把可量化的“教育質量”視為生命線。教育觀念和方法越來越背離教育的本質,其結果不僅導致中國的孩子特別累,同時疲憊不堪的是教師和家長,而教育生產力卻依然徘徊在低位狀態。
泰戈爾說,鳥翼上系上了黃金,鳥就再也飛不起來了。當教育已不純粹是教育,教師所承擔的就是升學服務、就業服務的工作時,試問,教師的“專業成長”該如何考量?在中學里,教師專業成長的標桿是否就是分數、升學率?“數字化”的評價往往掩蓋、遏制甚至扭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使得教師的專業成長走向狹隘和片面:只要教師在為提高學生的分數和升學率而忙,其專業就是“在發展著”。一切為追逐分數和升學率的行為,即便是“野蠻行為”都被視作“專業行為”。這種可怕的集體無意識給教師帶來的結果,不是理想中的“專業成長”,而恰恰是“專業萎縮”。
2. 當媳婦熬成了婆——可怕的慣性延續。
每年經過層層篩選被學校應聘的新教師,求職簡歷一般都顯示:成績優秀,獲得獎學金,學生干部,兼有社會職務,獲得多項榮譽……表明綜合素質高。可一旦進入課堂教學面試,他們就會暴露諸多問題,最突出的是:教學設計老套,教學方法老化,教學思想落后。本該最具活力的最無拘囿的新畢業生,何以如此“少年老成”?通過交談,原因是:他們的中學老師基本是這樣上課的,他們理解的課堂教學也是這樣的。師范學院里灌輸的“先進”的理念、“豐富”的教法,都難以比“浸潤”其間數年的中學課堂留下的印象深刻得多!當媳婦熬成了婆,那可怕的慣性延續下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使得職后教師專業成長顯得步履維艱:新教師上崗第一步要做的應是“顛覆過去”,把“婆婆”的影響力在頭腦中最大限度地剔除,然后才談得上“專業成長”。
3. 當專業培訓成為“一頭熱”——尷尬的“被成長”。
“教師專業成長”意味著:教師作為持續發展的個體,教師的專業水準與表現可通過學習與實踐來提升。的確,良好的制度要教師來運作,完善的措施要教師來實現,理想的課程也要教師來實施,教師決定著教育改革的成敗——教師專業素質亟待提升。于是各級各類專業培訓風起云涌,專家講座、名師示范、觀摩研討……豐富而密集,費時費力費錢,卻收效甚微。常聽教師們說:“又要開會培訓?我作業還沒改完呢!”“怎么又要交論文?哪有空兒寫?天天忙得團團轉!”“整天聽課評課,自己的課還沒來得及備好呢!”
中學教師的“繁忙、勞苦”有目共睹,而以培訓、科研為主要形式的“專業成長”就成了教師的“額外負擔”,聽到“專業發展”之類的詞,就讓他們心生厭煩。“成長”應該是主動的意愿和行為,而教師的專業素質一直處在“被提升”中——“教師專業成長”,動力何在?
4. 借我一雙慧眼吧——無奈的專業迷失。
在專家群起、“理論泛濫”的氛圍里,教師常常被一陣陣教育時尚的“東西南北風”刮得暈頭轉向,從西方“販運”來的整車整船的觀念、原理,加上專家們不遺余力的推銷鼓吹,匯成聲音的洪流將教師淹沒。“他們說得都有道理,但好像又有點矛盾,到底該聽誰的?”“這些話好說不好做啊?現實中哪里行得通啊!”“聽專家講座,思想上挺有啟發,可是真照著做了,學生家長首先不答應!”“本來還自認為知道教育、學習是怎么一回事,聽專家一說,我徹底糊涂了。”
喧喧嚷嚷中,教師們迷失在“專業”的海洋里,誰來“借我一雙慧眼,讓我把這紛擾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陷于困境中的“教師專業成長”,究竟從何做起?
二、撥開重重云翳——從教師“專業挫敗感”反觀教師“專業成長”內在需求。
為給教師專業成長需求準確“把脈”,我用“反向切入”法給教師布置了一項特殊“作業”——請描述在日常教育教學生活中遭遇過的一次挫敗經歷。結果顯示,老師挫敗感主要源自以下幾方面:
1.
2.
3.
4.
對以上現象稍作分析,即可發現,教師其實是迫切需要得到學生認可的,他們內心是渴望“成長”的,只是缺乏專業成長的自覺意識和針對性的專業引領與示范。比如:
1. 因“課堂氣氛沉悶”產生挫敗感的老師,欠缺的是“課堂提問的技巧、設問時機的把握”這類專業技能。
2. “教學失誤”導致挫敗感的老師,更需要強化專業知識的積累與運用。
3. 因“師生沖突”而受挫敗的老師,需要補上“有效溝通”這一專業能力課。
4. 感到“教學低效”的老師,更需要教學方法和藝術的調整。
其實,教師“專業成長”在教師“顯意識”中似乎遭到拒斥,但在其“潛意識”里,專業成長需求還是客觀存在甚至是強烈的。
三、找準落點——從學生視角對教師角色進行再確認。
一個具備較高職業素養的教師,最在乎的不是領導的表揚、家長的肯定,而是學生的感受與評價。職業的幸福感更多地源于學生認可、歡迎甚至崇拜,指向的是學生的成長和進步。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持久動力源,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期待者、見證者、評判者、促進者和受惠者。
1. 學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期待者。
教師期待學生的進步與成長,學生也期望遇到好老師。“好”的含義是:專業水平高而且一直處于不斷進步發展中。“學生也在期待教師成長”,這一點卻不一定為所有教師意識到。
2. 學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促進者。
教師要感謝學生,是學生的懵懂頑皮甚至錯誤,激發教師思考,更有效地實施教育教學。教師在培育學生的同時,成就了自我。古人所謂“教學相長”,道破了師生間這種互動互促的關系。
3. 學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受惠者。
事物都是雙向互惠的,從蠟燭到火炬,教師在自己燦爛的同時,也讓學生燦爛。一個有專業追求的教師,為學生上好每一堂課,策劃好每一次活動,是職業常態。學生受惠,教師也加速自身專業成長。
4. 學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見證者、評判者。
“賞識教育”被當作經典,是的,孩子需要賞識,教師也需要。師生朝夕相處,互相見證著成長。教師會因學生賀卡上的真誠告白而甘心終身付出,說明學生的良性積極評判,對教師專業成長意義非凡。
徒步前行
《共產黨宣言》中“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人類自由發展的前提”,這個概括是深刻的。天性為命,人性為道,我們需要回到教育的原點,去追問教育的本質,尋找深刻的思想支持。“教師專業成長”須回歸自我、立足當代、徒步前行。
一、從自身出發——以自己為起點,為教師專業成長定位。
1. 研究自己,發現自我,走向專業自省。
對于學校教育,教師是最有發言權的群體,通過回顧自身的成長去發現得失成敗,提煉出“草根”的教育經驗和規律,遷移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可以幫助教師走向專業自省。
我們嘗試讓教師撰寫的“個人專業成長案例”和“我的教育故事”,透過一頁頁真誠而樸素的文字,教師開始重視自己的教育體驗,學會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專業成長之路。
2. 充實自己,壯大自我,邁向專業自強。
在教師群體中,凡閱讀視野開闊、文化底蘊深厚、有思想有見地的教師,說話最有底氣。教育專家林格說過:教師如果一輩子都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他的一生就會很寂寞。如果只讀教育專業或教材教法類書籍,他的一生會很蒼白。人生寂寞蒼白,他的內心世界如何豐富?所以,教師首先應成為一個閱讀的倡導者和身體力行者。
李希貴坦言:“讀書,使我頓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頓悟了人生。閱讀不但可以改變教師匱乏、勞累、繁瑣的人生狀態,而且閱讀積累得越多,越是給孩子們攀爬的階梯搭建得更結實、更長遠。”
每逢寒暑假,教師都會收到一本由我題寫寄語的書籍。“讓內心強大”是我校教師“讀書沙龍”的宣言,教師在“讀書沙龍”活動日暢談讀書心得,享受屬于讀書人的幸福時光。讀書,只有讀書,才是教師充實自己、壯大自我、建立專業自強的最佳行走方式。
3. 開發自己,悅納自我,建立專業自信。
學生是充滿潛能的,教師也一樣。很多時候,教師的“學科本位”掩蓋甚至埋沒了教師的“非學科才藝特長”,而這些素質往往是教師人格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校借“校本課程開發”機會,激發教師“開發自我”的熱情:音樂、圍棋、書法、歷史、攝影、烹飪、編織、旅游、建筑……教師以自身興趣特長為起點,在學校舞臺上展示才藝,進而設計、提升為一門校本課程。教師從中對自身的專業能力有了新認識,在“悅納自我”的過程中,對教育的理解也由狹隘逐步走向開闊,有了專業自信。
4. 經營自己,雕塑自我,強化專業自尊。
“經營”是指教師帶著個人的教育教學經驗走向群體,通過民間聚會、論壇交流或博客、QQ群等形式,與同伴分享互動,強化教師的專業自尊感。
我們堅持數年的“常青藤教育論壇”,是給教師成長提供的有效平臺。教師自由交流,加深對教育的理解認識,促進并推進個人發展。變仰視理論為踐行理論,變重理論研究為重行動研究,變單純向書本學習為向實踐學習,側重教師自我教育、培訓和教師間相互教育。從關注自己的教育實踐,到重視借鑒他人的實踐所得,使教師將理論有針對性地作用于實踐,將實際問題轉化為實踐知識,進行“行為研究”,增強教師發展提升的主動意識。
5. 完善自己,成就自我,實現專業自主。
實現專業自主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最高境界,表現為:1.
二、立足當代——尋找教育的當代,為教師專業成長定向。
龍應臺先生在《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一書中說,“中國人應該要有自己下定義的當代,我自己的當代。”教育如何找到自己的當代,教師如何向著教育的“當代”成長自己。
首先,學生是當代人,教師只能走向“當代”。
“現在教育者喜歡做的事就是替孩子設計好未來,然后要求孩子去實現,這恰恰是對教育本質的違背和對孩子天性的劫持。”(林格)
教師的立足點必須是當代。教育者永遠無法和孩子同時起跑,更無法陪他們到達人生終點。意識到這一點,才能認清、遏制作為教育者的自負與盲目,平和地俯身靠近學生,尊重他們的當代,靜靜守望與優雅等待,才是背負太多“過去”、無法與學生“共時態”的教師能夠擺出的最佳姿態。
其次,教師可以通過更“當代”的形式觸摸教育的當代。
印度影片《地球上的星星》值得教育人重視。它講述一個小男孩因有讀寫障礙癥,老被責罵:為什么不明白?為什么不努力?男孩為掩飾自己在讀寫上的無力感,擺出不聽話的姿態,結果被扣上懶惰、淘氣、弱智的帽子,被逐出學校,在叛逆中痛苦、麻木到了崩潰邊緣。所幸恩師拉姆出現,挽救了這個男孩,創造機會讓他展現繪畫天賦,重拾自信,重建自我……故事散發出溫暖的理想主義光芒。這個故事給教育者帶來啟發與思考,教師的職業良知、專業技能、教育智慧、教育情懷……為此,我們給教師看《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詩社》、《總有驕陽》等蘊含深刻教育內涵的經典影片,啟迪教師研討。
陳玉琨先生說:現代社會對校長的要求:識大勢,認清社會要求;明大事,知道現階段要做什么。慎思之,篤行之,教師專業成長之路,我們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