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語文老師的課堂教學語言藝術
內容摘要:教師語言藝術不僅反映了教師的能力和水平。同時,一定程度上,也決定著一節課的教學效果。精心設計閃耀著智慧火花的教學語言,是語文教師的生命,要使生命充滿活力,使語文教學煥發出勃勃生機,語文教師就必須以豐富飽滿的熱情去飛揚自己的語言,借此“粘”住學生,讓他們隨著我們的教學語言展開激情的雙翼,在語文的碧海藍天中自由地翱翔。
關鍵詞:語言
語文課堂需要感動、需要震撼、需要心靈的淚花,正像干涸的荒野需要甘霖冰凍的雪原需要暖流、寂寞的空山需要鳥鳴、平靜的大海需要浪花。語文教師更應該結合學科特征、利用課堂語言設疑激趣,扣人心弦。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風趣、化平淡為激情、化冗長為凝煉,將語文課堂語言的準確性 趣味性 激勵性 凝煉性融入其中,使學生的思維經常處于活躍狀態,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達意及情的準確性
準確性,或稱之為科學性。這是教學語言的基本特征,也是語文教學最重要和最起碼的要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如果教師自己的表達不準確,則必然不能表達出蘊含于課文中的情感,有時甚至會引起歧義,造成學生理解的失誤或產生新的疑點。因此,無論是分析課文,還是評講作文,無論是概括主題,還是歸納技巧,都應該一語中的,切中肯綮,讓學生豁然開朗,恰如撥開迷霧見日月。而要做到這點,語文教師必須對所講的內容有精辟的見解,對知識點有深入的研究。用你的精辟與深入輕輕捅破學生理解和感悟中的隔膜,讓學生進入一片洞明之境,去享受明媚的陽光。講解《風箏》,學生大都能感受到籠罩全篇的濃濃的“悲哀”,但他們眼前看到的只是“我”因“小時候精神虐殺”的一幕而無法補過的“悲哀”,我在準確深入的分析中,循循善誘,引導學生深刻地體會“我”對中國兒童教育制度的“悲哀”,對兒童精神被虐殺而不自知的深沉感慨,從而更準地把握了文章中的情感。
二、激情四射的趣味性
興趣性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使學生覺得語文課“有趣”,關鍵在于教師能設疑激趣,扣人心弦。語文教師的語言應該形象、生動、饒有情趣,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風趣。因此語文教師要廣采博聞,和教材有關的笑話、故事、佳聯、格言、警句、成語、典故、詩詞等等均可引入課堂,調動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創造氣氛,讓學生感到課堂新奇多趣,知識易于理解。
三、
學生是我們教育的主體,教師在將書本知識和教學用語融合成課堂語言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努力發揮其激勵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學習、掌握知識的功能。課堂中,教師一句可能自以為無意性的“評語”,往往會左右此后學生的聽課情緒,甚至一生的命運,這正是證明了教師的期望對學生的作用,針對這一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妨將課堂中對各層次學生的隨意性“評語”變為可激發學生更積極思維的特意性“評語”,從而提高興趣,強化效果。如“你真棒!”這樣簡簡單單一句評語,會使學生信心大增,特別是那些自信心缺乏的學生。又如當某學生被提問時答案與正確答案出入較大時,教師簡單粗暴的指責及煩燥情緒只會使之更緊張,甚至思維停滯,使之以后更加害怕上此類課文,形成惡性循環;倘能親切和藹地對他(她)說:“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但與這個問題的思路稍有出入,換一個角度想想,或許會有新發現的。”然后對全體學生提醒說:“大家也好好想想看,其實這個問題倘從XX角度考慮很簡單嘛!”這時,那位同學往往會成為第一個搶答者,其他學生也會紛紛踴躍思考。這種“評語”既激勵了被提問的學生,使他有了進一步思考的信心,又鼓勵了群體,也促進了課堂提問的盡快解答。由此可見,教師課堂語言的激勵性作用是大大有利于教學的。
四、辭約意豐的凝煉性
另外,無論是課堂語言所具備的趣味性還是激勵性功能,在課堂教學中的表達,若過于冗長復沓,都必然造成語無重點、索然無味的結果,令學生聽了摸不著頭腦,這就要求教師尚須在課堂教學中注意語言的凝煉性,以便讓學生從教師精練的課堂語言中很容易地把握住每句話、每節課的重點,更好地領會教師的意圖。有人曾在所教同行班中,就同一個意思的不同表達效果做過試驗,結果表明:用語拖沓羅嗦、拐彎抹角的班級,學生對之反應淡漠、遲緩;用語簡要精練、高度概括的班級,學生對之反應熱烈、迅捷。可見學生對每個知識點的認知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在課堂上用凝煉性的語言將之表達出來。教師應在備課活動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吸收,精心設計課堂教學語言,力爭能在最短時間內讓絕大部分學生聽懂并樂于接受。那么就要言之有序,條理清楚。“序”是指語文教學語言的邏輯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對每課教材做深入鉆研和細致分析,弄清要講的語文知識的來龍去脈,掌握其確切的含義和規律,精心組織教學語言解讀,確定怎樣開頭,怎樣過渡,怎樣結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講解才會條理清晰,學生在重點、難點等關鍵問題上才能夠得到透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