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著,不要受制于書
【美國】愛默生
書籍的本意是崇高的。
最早的一代學者將周圍的世界融入己身,并按照自己的心靈、自己的方式來思考這個世界,描述這個世界。進入他心靈的是生活,出來的卻成了真理。短暫的行動經由他的心靈,便產生出不朽的思想。俗物穿越它而過,出來時卻變成了詩歌。過去僵死的事實,現在卻變成了敏捷的思想。可是這也就導致了一個嚴重的玩笑。創作,本身所特有的神圣感在這個過程中被轉換成為記錄文字。
人們覺得吟唱時詩人是神圣的,因此詩也被看做是神圣的了;作家有一顆公正而智慧的心靈,于是他的書也被公認為完美了。這就是人們對英雄的熱愛蛻變為對偶像的盲目崇拜。結果,書籍成了有害之物,精神導師淪為暴君。蕓蕓眾生本就遲鈍而扭曲的心智,就更難以得到開化啟迪了。謙和溫順的青年在圖書館里長大,確信他們的責任是去接受西塞羅、洛克和培根早已闡發的觀點。同時卻忘記一點:當西塞羅、洛克與培根寫這些著作時,本身也不過是圖書館里的年輕人。書籍使用得當時,它是最好的東西;將它濫用時,它就變成最壞的東西。書的最大用處,無非就是要給人以啟發。
我寧可不讀書,也不愿意人由書的引力把我拖出自己的軌道,以至于我從一個宇宙變成一顆衛星。世界上惟一有價值的東西是活躍的心靈,盡管幾乎所有的心靈都被滯塞,或者還沒誕生。活躍的心靈能看見絕對的真理,并能表述真理,或進行創造。
毫無疑問,存在一種正確的讀書方法,即嚴格地讓書服從于讀者。“思想著的人”絕不應該受制于他的工具。書籍是讓學者消閑的。當他能夠直接閱讀上帝,理解上帝的智慧時,他就再也無須將寶貴的時間浪費在閱讀他人的讀書札記上。但是總會有不時來臨的混沌階段,這是不可避免的——當陽光被遮擋,群星黯然無光時——我們退回油燈下,憑借它微弱的光線,繼續引導我們走向東方,那是黎明的所在。我們傾聽,是為了讓我們自己能夠發言。有條阿拉伯諺語說道:“一顆無花果樹看著另一棵無花果樹,就能結出果實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