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教師即研究者”的口號提出以來,改變了教師淪為“教書匠”的原有定位,教科研成為推動學校科學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的“助推器”,被廣大學校、教師所接受、所實踐。中小學教師做研究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師工作質量的必經之路,是增強教師效能感和幸福感的必備要素。我國無數中小學就是通過開展教科研走上了良性發展之路,無數中小學教師就是通過做研究成為一代名師。
但是,當前中小學教科研存在種種問題,病得還不輕:一是形式化。參與者關注的是方案撰寫、課題申報、立項、論證、評獎,卻忽視了對研究問題的深究、對研究過程的管理,導致“申報急急忙忙,開題熱熱鬧鬧,過程松松垮垮,結題了了草草”,忙的是外在的形式,讓教師覺得累卻無用。二是功利化。參與者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評職、評獎,所以急于在短時間內拿出東西,東拼西湊,甚至“復制+剪輯”,有悖于教育研究精神和價值的做法盛行于中小學校園。三是泛研究。參與者不愿投入艱苦勞動,沒有文獻搜集和整理,不對問題做深入研究,甚至有課題沒問題,沒有真實的數據以及必要的論證推理,只有“觀點+例子”,找一個實例,套上一個“理論”,缺乏必要的研究規范和準則。
那么,中小學教師應該如何做研究呢?
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于漪把備課作為研究,“一篇課文,三次備課”。第一次,獨立備課,“絕不做照搬照抄教學參考資料的人,要獨立思考,刻苦鉆研,力求自己真懂”。第二次,廣泛涉獵、仔細對照,“看哪些東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東西我沒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學習理解后補進自己的教案。哪些東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沒想到,我要到課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這些可能會成為我以后的特色”。第三次,邊教邊改,每課必寫“教后記”,“一步一陟一回顧”。經過對上百篇課文的獨立鉆研,對教材有了一種“庖丁解牛”的本領,為自己的教學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和超凡的能力。
北京十一學校的王春易老師為了“把課堂還給學生”,針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假設、實踐反思、總結經驗,不斷地推動工作持續地發展。在自主課堂上,學生不會自學,她嘗試“學習規劃書”,引導學生自學;課堂中學生不會討論,她培訓小組長,實施團隊評價,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實驗,課時不夠,她探索“大單元教學”,把相關的知識整合起來;大單元教學,沒有教材,她組織教研組老師改教案、編教材;課堂上教師不講了、少講了,如何體現教師的指導作用,她把知識問題化,用問題來導學,創造了生動活潑的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質量。
無論是于漪老師的備課就是研究,還是王春易老師的工作即研究,都是基于教師工作、解決教師問題、促進教師發展的研究。所以,我們應積極提倡教師“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研究。我們反對的是為了花樣文章做課題,搞勞民傷財的形式;我們反對的是脫離自己的工作,盲目追風、求新、湊熱鬧;我們反對的是把研究作為評職、評優撈分的手段,弄虛作假,背離中小學教師做研究的基本價值。
中小學教師通過做研究,培育“事實求是,追求真理,不盲從,不迷信”的科學精神,樹立科學的育人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經歷“問題與假設——證據與分析——結論與討論”的研究過程,學會運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采取“證據說話,開展討論和質疑”的科學思維,提高自身及學生的思維品質。這些才是中小學教師研究真正的價值所在。
在認識和把握中小學教師研究的特點、規范方面,日本中小學的“授業研究”值得我們借鑒。在日本中小學,教師按科目、年級分成不同的小組來準備“研究課”,用一個月至一年的時間經歷“問題探索、設計課程、實地教學、評估成效、重寫教案、再次試教、評估反思以至最終分享成果”的研究過程;倡導教師“從自己的授課中學習”,建議“用于經驗交流的報告書寫”,包括“研究概要”、“研究的目的”、“授業觀、兒童觀”、“授業的設計”、“實施情況的記述”、“結果與考察”、“具體的建議”、“反省或感想”、“附錄資料”等。可以說,日本中小學的“授業研究”就是一種基于教師工作、以“課堂”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研究范式,是基于中小學教師研究特性而有別于專業研究人員的研究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