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文化市場是蓬萊“新八仙”之一,企業和文化業兩棲大家呂順興先生創建的。
呂順興先生現任蓬萊市政協常委、蓬萊市興華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經營汽車改裝、養殖、餐飲、醫療等十幾個企業。企業做大做強的同時,他還熱心于文化事業。“文革”前他就著意收藏書畫和古董,“文革”中冒險搶救出一批文化珍品。改革開放后,他大張旗鼓地弘揚華夏文化。2005年開始,他投資近千萬元,在北關路改造了一個廠區,創建了人間仙境的又一景點和亮點——蓬萊文化市場。
該市場占地17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7400多平方米。呂總淘沙得金,精選了高品位的古董、玉器、根藝、奇石、古今書畫展示于十幾個廳堂館室(含加盟者展銷店),尚未揭牌,已是人流如織。欣賞了文化市場,有旅客感嘆:“我們登上了華夏文化的殿堂,仿佛在與時賢促膝,與古人談心”。
文化市場可贊可嘆的內容很多,筆者僅就楹聯藝術作個簡介,供廣大讀者欣賞玩味。
一
文化市場北門,新建一座古典式牌坊,在當代書法泰斗啟功先生所題“蓬萊文化市場”匾額下方,是袁承光先生題寫的一副古色古香的對聯:
靜坐蓮池,一庭花發來知己;
晚行瀛洲,萬卷書開見古人。
袁承光先生是中國書協會員、山東青年書協副主席、蓬萊書協主席。他題寫這副對聯,寫景抒情,旨在說明文化市場花馥書香,勝友如云,古人遺風,令人神往。袁先生為展廳所書另一副古聯,更能概括文化市場厚重的內涵:
三代鼎彝昭日月;
一堂圖畫璨云霞。(橫額:蔚為大觀)
煙臺聯協會員呂存年先生,欣賞文化市場之后,題贈一副長聯,贊美文化市場精深的華夏文化及其作用。對聯立意深邃,言辭雋永,形式工穩:
藏古儲今,蘊涵神州上下數千年風雨,騷人到來,再添五車八斗;
光前裕后,彰顯仙境縱橫幾百里云煙,墨客離去,常志六欲七情。
足以與呂先生對聯相媲美的,是煙臺聯協名譽理事周茂玄老先生為文化市場撰寫的一副精美工巧的短聯:
仙氣蜃光,經文緯武;
法書名畫,震古鑠今。
書畫展廳內,懸掛著周茂玄先生一副書寫蓬萊仙境的巨幅長聯:
九萬里云天收來眼底。登高遠眺,喜茫茫潮平岸闊??聪砷w凌空,神山現市,漁梁垂釣,獅洞生煙。游人旅客,何妨步履勝景。觀蜃海鯨波,托起些風帆客舸。望懸崖峭壁,點綴著碧瓦紅墻。莫辜負四周美景,三面青紗,八域祥暉,滿城秀色。
五千年往事涌至心頭。述古追思,嘆渺渺物換星移。想田橫扎寨,太宗飄洋,蘇軾賦詩,戚公御寇。偉像豐碑,俱可瞻仰遺蹤。有輔君保民,育幾多義膽忠肝?;蛐l國殲敵,激無數英雄烈士。應記得十載寒窗,一身勇氣,兩肩重任,百業新顏。
這副對聯,是文化市場最長的聯子,周老完全按照昆明大觀樓孫翁的長聯模式撰寫的,確有異曲同工之妙,內容的撫今懷古,結構的先橫后縱,語言的鋪陳揮灑都非常相似。但是,兩聯最大的不同,在于下聯結語的情緒上,孫聯“只贏得幾許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引發的是悲壯蒼涼的調子。而周聯則是“應記得十載寒窗,一身勇氣,兩肩重任,百業新顏?!币I的是一種昂揚向上的情緒。統覽全聯,“高雅以涵神韻,剛健而有古風”。
蓬萊仙境,藏龍臥虎,民間有不少藝術大家。這里有兩副對聯值得一提。一副是周復巨老先生所書聯。周翁是蓬萊教育界文化名人,曾任過中學校長,他書寫的名人聯體現了中國文人之志:
得志當為天下雨;
論交頗有古人風。
另一副是蓬萊民間藝人曲樹梓先生所題,曲翁終生居守田園,不求聞達,“文革”前曾破例題寫過《三進山城》電影片名。他題寫的對聯,深涵陶淵明田園詩風:
春暖賞魚躍;
秋高聽鹿鳴。
北大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楊辛先生,與呂總有深交,他的詩作被鐫刻在文化市場唯一的石碑之上,楊老題贈的對聯,是唐代田園詩人孟浩然詩句:
荷風送香氣;
竹露滴清音。
中國書界大師啟功先生,用金粉題寫一聯,道出了讀書學習,寫詩為文的美妙境界:
觀書到老眼如月;
得句警人胸有珠。
二
文化市場唯一的個人展覽館是“高英展覽館”。筆者采訪時,該館尚未成就,但已初具規模。
高英(1932-1994),原名高文寶,字高翔,蓬萊欒家口人,歷任蓬萊師范學校語文教師、教務主任、工會主席,蓬萊市政協副主席。他是煙臺市著名書法家、篆刻家,蓬萊閣文化研究專家,著有《蓬萊閣志》。他的特點是“只做學問,不求功名”,書法造詣很深,正草隸篆俱佳,但各級書協皆不參加,他的書法作品收藏于民間頗多,人云“官宦門第有上品,平民人家無次聯”。可惜高先生1992年患絕癥,1994年病逝。他的門生作對聯緬懷他的文化功績:
著史修文可傳世;
揮毫刻篆堪作師。
高老與呂總交情很深,過從甚密,曾贈給呂總多幅書作。這里展出的書法聯,大多是高老于沉疴之中所書的古今名聯,大致可分四類,這里采擷幾副,以饗讀者。
一是言志類,如:
直上青云攬日月;
欲傾東海洗乾坤。
二是格言聯,如:
能受天磨真鐵漢;
不遭人忌是庸才。
三是閑適類,如:
茶以醉人何必酒;
書能香我不須花。
名畫要如詩句讀;
古琴兼作水聲聽。
四是名人聯。諸如:
高老在教授語文時,對魯迅作品研究比較深透,對魯迅詩聯情有獨鐘。這里展出的對聯,書寫的是魯迅先生吶喊沖鋒之余的另一種生活:
聊借畫圖怡倦眼;
只研朱墨作春山。
高老研習多年石鼓文,愛好并師法過現代書法家、篆刻家錢君匋先生的石鼓文,展館懸掛了一副高老學習錢君匋石鼓文對聯:
水不求深魚自樂;
人之好我鹿則鳴。
王懿榮,是比鄰蓬萊的福山人,這位甲骨文之父,對中國文字學創建了不可估量的功勛,深受高老的敬仰和愛戴,高老書寫了他撰寫的楹聯,該聯體現了一種熱愛科學、渴求和平的心志。
天書遠召滄江客;
兵氣銷為日月光。
戚繼光,蓬萊人,明代民族英雄,抗倭名將,中國古代兵書集大成者,偉名世代頌揚。高老亦是戚繼光研究專家,他選取并書寫了戚帥休閑時駕輕舟瀏覽仙閣海域所得的佳聯:
滄波激蕩浮輕舸;
紫石崚嶒書畫樓。
三
蓬萊文化市場,我們說它華夏文化底蘊雄厚,還體現在這里收藏著古代文化的稀世瑰寶。筆者所能見到的,多是清代部分進士的名作。清代,是中國“書道中興”的一代,又是中國楹聯鼎盛時期,從康乾盛世,真至晚清,書風聯風,經久不衰,達官貴人,文人墨客,往往書聯兼備。宮內文人,書法多為“館閣體”,撰聯內容,不外乎寫景抒情,狀物言志,這里枚舉幾例。
趙汝湧,蓬萊人,光緒二十四年(1898)進士,善行楷有書名,因與蓬萊同鄉、北洋直系軍閥首領吳佩孚私交甚篤,所以書聯來往唱答乃常事。趙汝湧題贈吳佩孚的對聯,贊頌吳處世是循規蹈矩,合乎章則,同時又通曉音律,熱衷于書畫藝術。史載吳佩孚抗戰期間,拒任偽職,工于書畫,足保晚節。
繩墨罔□有典有則;
聲容并茂亦宮亦商。 (注,罔□,沒有過失錯誤。)
魯其光,字芝友,清江西南豐人,同治七年(1868)進士,官至濟南知府。其書法有大歐之遒秀而兼米芾之姿致,他撰書的楹聯是:
羅浮括蒼神仙所宅;
圖書金石作述之林?! ?注,羅浮、括蒼均為道教名山。)
王景崧,字芝馥,號傻瓜生,萊陽柏林莊人,光緒歲貢,1900年,以善書畫選為籌備慈禧“萬壽慶典”十二書畫博士之一,書法承柳顏之風,沉雄矯健。他這副對聯,描述的是文人或文苑或田園的文學創作生活:
梁棟文囿,金石云陛;
謳吟坰野,冠冕詞林。
王作□,字芝□,蓬萊人,光緒十六年(1890)進士,工于書畫,長于行草,他撰書的對聯,以古代畫家倪瓚、書法家米芾為典范,歌頌神圣的書法繪畫藝術:
倪迂畫本云林閣;
米老英光寶晉齋。
牟所,字無逸,號一樵,棲霞人,道光十七年(1837)舉人,以七品小京官改河南同知。書法縱橫離奇,自成一家,人稱其為“山東書法第一”。當時他的片紙只字,被人視為珍寶。展廳內他的對聯,描述的是士大夫清閑恬淡的業余文化生活:
睡熟素書橫竹架;
吟余犀管閣銅螭。
我們今日能見,僅是蓬萊文化市場的開放部分,展出的也只是呂先生收藏珍品的小部分,可謂“冰山一角”。呂總乃收藏大家,隨著文化市場的日臻完善,呂總手中更珍貴的文化瑰寶將陸續與大眾見面,到那時,蓬萊文化市場將成為膠東半島一大文化奇觀,成為富麗堂皇的華夏文化殿堂,此乃光耀前賢惠及后世功德無量的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