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鏈接(關注“思敏國際麗人匯”微信公眾平臺,獲取更多):
思考:假如現在就可以知道,30年后你的孩子是什么樣,他做什么工作,和什么樣的人結婚,取得哪些成就,處于哪個社會階層,你會不會重新審視自己給孩子的教育?哪些做得不夠,又有哪些做得太多呢? 故事一:餐桌上的規矩,來自家庭教育
周六和朋友吃飯,其中有對夫婦帶了個3歲的小男孩,席間小孩子一直沒消停。我問媽媽,是不是比較少帶他出來?媽媽回答:不是,也經常出來的。
很明顯:孩子缺少的不是出門機會,而是飯桌上的規矩。
故事二:在餐桌禮儀中,越過別人去夾菜很沒禮貌
有次參加集體活動,一個小學高年級孩子,每上一道菜他第一個夾,想吃哪個菜就轉到自己面前。常常別人正夾菜時,盤子就被他轉走了,筷子懸在空中很是尷尬。菜少人多,有人沒菜下飯,可他盤子里堆得滿滿的,最后吃不掉全剩下。
和他媽媽聊天,媽媽說了很多孩子學習的事。孩子各科成績都挺好,個兒高長得帥,是班上的升旗手。即便這樣,媽媽還不滿意,說打算給孩子報一個外面的培優班。照趨勢發展下去,30年后,這個孩子會不會變成一個高工資、高成就和高社會地位的“三高”人士?
我覺得:他恐怕要絆倒在“教養”兩個字上。
故事三:禮儀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人有社會性
還記得正宗“白富美”林黛玉剛進賈府時處處小心,唯恐說錯話、做錯事被人恥笑嗎?因為賈府規矩多啊!現代也一樣,婚宴規矩不大嗎?你用筷子扒拉下,或者砸吧嘴試試看,不引人側目才怪。
所以,那些聲稱要“富養女”,卻任由孩子沒規矩的媽媽,自己是否【知禮懂儀】?自己是否能率先垂范?哪怕普通老百姓,禮貌也是最起碼的要求。
一個人沒有禮貌,在人群中是很扎眼的。如果你的孩子是6—18歲,請一定要參加《少年禮·中國夢小紳士淑女研習營》的學習班或海外游學營,給孩子一個正確的起點,為ta開啟美好未來的大門!
故事四:搶著夾菜給人“貪吃”的糟糕印象
有個人埋頭苦吃酒店的自助餐,根本沒空理睬旁人。這些“旁人”中,恰好有一個是出身大富之家的外國人,又恰好是他老板的老板,據說當場就要辭退他……雖然后來沒炒成,但他因貪吃淪為笑柄,現在做著一份高不成低不就的工作,與他的高學歷不相符。
思言思語:
飯桌是發展社會關系的重要場合。我國古代就非常重視對孩子的禮儀教育,《弟子規》里講,“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這與現代社會的要求是一致的。
毫不夸張地說,真正的教養在飯桌上。餐桌是重要的社交場合,餐桌禮儀的培養是必須的。別以為這些等孩子大了,或者出門時再教也不遲。
個人最終取得的成就、社會地位與很多因素有關,教養絕對是其中之一。如果孩子苦讀多年,拿了很多證書,卻因為一頓飯留下的糟糕印象而錯失機會,做媽媽的你,會不會后悔30年前的現在,教給孩子的飯桌禮儀太少呢?
餐桌文化,跟隨孩子一輩子。孩子在飯桌上的行為,體現了父母的素質。父母們一定要從小就注意培養孩子成為餐桌紳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