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考〕 本調昉于唐,正名﹝相見歡﹞,南唐後主作此調時已在歸宋之後。故宮禾黍,感事懷人,誠有不堪回首之悲,因此又名﹝憶真妃﹞。又因為此調中有「上西樓」、「秋月」之句,故又名﹝上西樓﹞、﹝西樓子﹞、﹝秋夜月﹞。宋人則又名之為﹝烏夜啼﹞。【詞苑叢談】云:「南唐李後主烏夜啼詞最為悽惋,詞曰:『無言獨上西樓』云云。」顧﹝錦堂春﹞亦名﹝烏夜啼﹞;且﹝秋夜月﹞亦另有八十二字正調,此所應細辨者也。又有一名曰﹝月上瓜洲﹞。
·〔作法〕 本調三十六字。凡兩用韻,前半皆用平韻。第一句六字,一、三字平仄可不拘。第二句與“擣鍊子”第二句同。第三句為九字句,於第四字略斷作豆,但也有於第六字斷句者。(萬氏【詞律】)此等九字句儘可先成七言一句,而後再尋兩字冠之。後主此詞正用此法。後半起二句換仄韻最宜注意。萬氏【詞律】云:「斷亂二字,是換仄韻,各譜具失注,是使學者失去二韻,其誤甚矣。」第三句仍葉平韻,與前半第二句同。末句亦為九字句,句法與前半末句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