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什么是圣人之道呢?誠實、友善、淳樸、敦厚……這些品質(zhì),是圣人之道的初級表現(xiàn),對于人生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然而這些并非圣人之道的全部。圣人之道必須由高尚道德的人來承擔(dān),禮儀也必須由高尚道德的人來實行。
《禮記正義》曰:圣人之道高大,茍非至德,其道不成。最高的道和最高的德是相連接的,但成就高尚道德談何容易,必須加強修養(yǎng)。所以君子應(yīng)該既尊崇道德又追求學(xué)問,使二者結(jié)合起來。做到這樣,才能體現(xiàn)至高的圣人之道。
最后講到智。人有不同的社會地位,需要做到“居上不驕,為下不倍”,素位而行。《論語·憲問》中孔子說:“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遜。”這里和孔子思想交相輝映。這一思想大概啟發(fā)了孟子,所以他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章末引用《詩經(jīng)》,說明只有既明事理又有智慧的人,才能在進退出處人生仕途周旋中,既不失其道,又能保護其身。
【史例解讀】
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孔丘,處于春秋亂世,想以仁義之道來改變這個互相殘殺、弱肉強食的世道,回到上古那種“大道”社會。于是,他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學(xué)說和主張,可是能夠理解他的人不多,愿意采納他的建議,施行仁政的君主更少,因此他到處碰壁,經(jīng)常弄得狼狽不堪。人們也常在背后議論他,有同情的,也有譏笑的,更有對他破口大罵,把他說得一文不值的,凡是說的有道理的,孔子既不惱怒也不怨恨,還稱贊有些議論是說到點子上了。
孔子有一天,孔子到鄭國時和弟子們走散了,他一個人獨自站在城郭東門等候弟子們。弟子們也在打聽老師的下落,有鄭人對子貢說:“在東門有個人,額頭像堯,頸項很像皋陶,肩膀像子產(chǎn),腰以下還不到大禹的三寸,狼狽的樣子像喪家之犬。”他形容的這些人的特征都是當(dāng)時人們熟知的最丑的,子貢聽了很生氣,但也沒辦法,等找到孔子,把原話告訴了他。孔子聽了,絲毫不惱怒,笑著說:“先不說外形,那都是微不足道的細(xì)節(jié),他說像喪家之犬,倒是很對啊。”
又有一次,子路跟孔子在路上也走散了,子路遇見一個老人,便走上前去,恭敬地問:“您看見夫子了嗎?”老人不屑一顧地說:“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誰是夫子啊?我從來不認(rèn)識。”說完就自己忙自己的了。子路找到孔子,將老人的話轉(zhuǎn)告給他,孔子感嘆說:“隱者也。”便去找這個老人,卻已經(jīng)不見了。
孔子對別人的冷嘲熱諷,從來不放在心上,說他到處奔波像只垂頭喪氣的喪家之犬,他笑著說,像啊,很像,確實是。他認(rèn)為外貌形狀是細(xì)節(jié),而他當(dāng)時的本質(zhì)狀況就是一只喪家之犬。當(dāng)有人說他“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實質(zhì)上是在譏笑他只懂得大談空頭政治,卻不懂得勞動生產(chǎn)的人,怎能治理好國家?算什么夫子!孔子知道說這話的人是個隱者,立即就去不恥下問地想去請教了,可惜沒有如愿。
學(xué),然后踐行
脫脫(1314—1356),字大用,蒙古蔑兒乞部人。出身蒙古貴族,自幼養(yǎng)于伯父伯顏家中。拜師名儒吳直方,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姿貌魁梧,注重實踐躬行。“日記古人嘉言善行,服之終身”。任同知樞密院事,官至中樞右丞相。主持修撰遼、金、宋三史。為群小所讒,流徙云南大理,被矯詔鴆毒而死。史稱脫脫“器宏識遠(yuǎn),莫測其蘊。功施社稷而不伐,位極人臣而不驕,輕貨財,遠(yuǎn)聲色,好賢禮士,皆出于天性。至于事君之際,始終不失臣節(jié),雖古之有道大臣,何以過之。”
安貧樂道,自得其樂
古代不入仕的學(xué)者多貧窮,而他們能成為學(xué)者也因其能安貧樂道,畢生沉浮于學(xué)海中,以讀書著述為樂。清代頗多安貧樂道之士,張履祥就是一個典型的以耕讀為樂的學(xué)者。
他七歲喪父,家貧,母親勉勵他說:“孔、孟兩家無富兒也,只因有志,便做到圣賢。”及長,受學(xué)于著名學(xué)者劉宗周之門。學(xué)成,授徒。
他重視經(jīng)世濟用之學(xué),并能實踐,自食其力。他耕田十余畝,農(nóng)忙時,穿草鞋戴竹笠,手提筐飯,到田里耕種,勞動在田里,吃在坡上。
他自己耕作種田,收入只夠平常的吃和穿。他把房子取名為安樂窩,因此自稱為安樂先生。他每天早晨燃香靜坐;黃昏時小飲三四杯酒。興致來時,做詩自娛,快樂無比。有時候想到城里去,就坐著車子,興之所至,想到哪里就到哪里。
當(dāng)官的、讀書人聽到他的車子聲音,都跑出來爭著迎接;小孩子們都很高興,互相說:“安樂先生來了!”有時候張履祥也隨興留下過夜,天明方才離去。
他曾說:“人須有恒業(yè),無恒業(yè)之人,原因在于他喪失了自己的本心,喪失了自己的信仰。他說他因為愚笨,以稼穡作為自己生活的手段。因為一旦學(xué)會稼穡,就不需求人,則能立廉恥;知道了稼穡的艱難,就不妄求于人,不妄求于人,則能興禮讓。廉恥立,禮讓興,而人心可正,世道可隆。
明清之學(xué),學(xué)者崇尚空談的多,而他強調(diào)實踐,以仁為本,以修己為務(wù),著重經(jīng)濟,安貧樂道,對事物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無禮不尊
齊國有一個財主,自恃有錢,占有廣闊的土地,所以在村里橫行霸道。他強行規(guī)定:村子里的人見到他,都必須低頭向他行禮,否則就要受到處罰。
晏子聽說后,就穿著破爛的衣服來到這個村子。剛走到村口,正好遇到這個財主在那里顯擺。看見有人向村子走來,財主就大聲喝道:“窮小子過來,快點向我行禮。”
“我并不需要你的施舍,有什么必要向你行禮?”晏子反問道。
“在這方圓附近,我是最富有的人,因而也就是最有勢力的人,誰敢不向我行禮,我就有權(quán)處罰他。”財主氣勢洶洶地說。
晏子并不理睬他。路上的人們都圍過來觀看,財主感到很尷尬,覺得無法下臺。于是就心生一計,裝出很大度的樣子說:“那么我們來比比看誰現(xiàn)在兜里錢最多,錢少的人就向錢多的人行禮,如何?”
晏子問:“你有多少錢?”
財主很隨便地從衣袋里掏出了一堆金錢來,說:“你有多少錢?”
晏子說:“我沒有錢,但是我有禮!”
財主說:“你沒有錢,就得向我行禮。”
晏子說:“你雖然有錢,但是你卻需要我的禮。我不需要你的錢,那么有什么必要向你行禮呢?”
財主說:“那么,用我的錢買你的禮如何?”
晏子問:“怎么買?”
財主說:“我把我的錢分一半給你,你向我行禮怎么樣?”
晏子從容地將錢收下,然后理直氣壯地說:“現(xiàn)在我與你的錢同樣多,我更沒有必要向你行禮,何況你的這點錢哪里夠買我的禮呢?”
圍觀的人看到財主被晏子捉弄,都痛快地大笑起來。
財主氣急敗壞地拿出剩余的錢說:“好吧,窮小子,我把全部的錢都給你,你該向我行禮了吧!”
晏子接過錢,分送給圍觀的人,然后對財主說:“現(xiàn)在我們大家都有錢了,而你一文錢也沒有,按你的規(guī)定,你應(yīng)該向我們行禮。”